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网上动态 >> 正文

网络热点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

2012-08-24 10:02:10   来源:《中国记者》杂志    【字号

    从近年来诸多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过程来看,很多都是经过主流媒体播报之后才迅速升温,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并参与讨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流媒体在推动网络热点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有必要承担起引导网络舆论的责任。另外一个层面,作为舆论引导的主力军,主流媒体也应发挥公信力强、权威性高的优势,引导网民正确地看待和分析热点事件,理性表达自身的诉求。

   通过专业“求证”引导舆论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进行评论。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网络既有可能成为人们反映社会现实进而寻求公正的平台,也有可能因为信息发布者缺少专业训练而传递一些不够全面准确的信息,还有可能被某些机构或个人恶意操纵而散布不实信息……种种因素造成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据此做出的评论和引发的舆论也难免会有偏颇之处。

    而作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信息发酵快、传播范围广,很容易激发令人始料未及的舆论走势。因此,主流媒体引导网络舆论的第一步,是认真调查求证,通过专业媒体机构的公信力,应使网民和社会公众了解真相,并据此做出准确评判,以保证网络舆论和相关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

    但从实践来看,一些新闻机构和记者却未能体现出应有的职业操守,一旦发现某个事件正在被网络热议,立刻对其展开狂热追逐,把网络上的相关信息照搬到自己的媒体上,而不是先去事发现场进行认真调查,依据事实写作新闻。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是为了追求“时效”,但实际上由于所传播的事实并没有经过认真核实,也没有加载新的有效信息,因而对于受众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更严重的是,某些记者过于轻信网络,不仅自己把网络作为可信的消息来源,还以“经过实地调查”“记者走访发现”等语言误导受众,使网络信息借助传统媒体和专业记者的身份引发受众的高度认同,对某些错误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误导舆论。

    比如,《人民日报》“求证”专栏记者在采写《宫小村调查——残害儿童硫酸泼脸不是事实》一文时就发现,最初发表“宫小村拐儿乞讨”的署名作者,虽然在文中称“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但找到该作者后,他承认自己并没有到现场进行调查。可怕的是,这类事件并非个例,在“求证”专栏的采写过程中,《人民日报》记者不止一次地发现,虽然有些事件已经在网络和某些传统媒体中沸沸扬扬,但自己却是第一个尝试接近新闻核心来源的媒体从业者①。

    当然,对于网络热点事件,媒体不能回避,也不能以“调查核对”为借口延误报道时效。相反,主流媒体应该密切监控网络舆情,“对有可能发酵为社会热点的问题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第一时间发布事实,努力以正面声音引导热点话题”②。因为很多时候,受众对网络热点事件也会心存疑虑,但没有时间、精力、渠道去亲自进行调查,如果主流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网络热点,针对受众的疑虑展开严密的调查,并及时向外界公布自己的调查结果,无疑会有助于他们了解真相,并以此为依据作出评判。

    要“会说”,更要“敢说”

    “敢说”“会说”一直是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时的追求。所谓“敢说”,就是敢于亮明观点、敢于提出判断;所谓“会说”就是指要选择一个好时机、用公众能够接受和认可的方式引导。对于网络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来说,这两点同样非常重要。

    相对来说,“敢说”的难度更大。这是因为,社会转型期的网络热点事件常常涉及群体性事件、官员贪腐、滥用职权与强制拆迁等敏感议题,而这些议题很容易被过度解读或者“标签化”,激起公众对“弱势方”的无限同情和对“强势方”的无尽谴责,引发强烈的社会情绪。这些情绪以跟帖、评论、转发等形式出现在互联网平台上,形成“一边倒”的网络舆论,并以非常直接、即刻的方式对包括新闻从业者、媒介知识分子和网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