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理论学习 >> 正文

打造台江商贸与民俗文化品牌的实践与探索

2012-05-15 10:52:23   来源:台江区文化体育局    【字号
 

在推进台江科学发展新跨越进程中,如何发挥我区独特的区位和文化优势,积极运作,乘势而上,充分挖掘、保护、开发我区商贸与民俗文化资源,加快建设“文化台江”步伐,着力打造海西文化品牌,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台江商贸文化和民俗文化传统资源分析

台江区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围绕商贸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两大源头主题展开,并深入而广泛地拓展的。台江区的商贸、民俗文化主要有四大平台。其一是茶亭十番音乐,其二是闽江渔歌,其三是陈文龙信仰文化,其四是会馆文化和古桥文化。

一是茶亭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发源于我区茶亭一带,被誉为民俗音乐的“活化石”。据资料记载,这是一种民间音乐的演奏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不同于一般的椰胡、逗管、狼串等乐器以及充满民俗风情的曲目。早在清乾隆年间,茶亭十番音乐的雏形就已存在。2006年初,茶亭十番音乐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加强对茶亭十番音乐的保护、继承和发扬,多年来,我区文化部门作了大量工作,通过重组台江区茶亭十番乐队,新建少儿十番音乐培训基地,举办“茶亭十番音乐节”,出版茶亭十番音乐系列丛书等一系列举措,使得该文化资源得到较好的挖掘和传承。

二是闽江渔歌。闽江渔歌始于清末,盛行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台江区江滨一带,是水上民的一种口头演唱方式。属于民间民谣。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福州闽江下游有以船为家,以船谋生的8000多户,近30000人。在节庆期间,或者在男女恋爱的时候,民们经常唱起具有浓厚方言特色的闽江渔歌。近年来,由于以船为家,以船谋生的民逐年减少,闽江渔歌失去了生存土壤,在江滨一带已经基本绝迹。为了加强对闽江渔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区文化部门已收集了闽江渔歌的诸多资料,向省、市申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陈文龙信仰文化。宋末名臣陈文龙是深受闽台两地民众尊敬和崇拜的民族英雄,在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人们将他与拥有广泛信众的“妈祖天后”一样,奉为“海神”。700多年来,陈文龙尚书庙香火不断,陈文龙已逐渐成为地方百姓的文化信仰之一。陈文龙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关心民生,其高风亮节深受人们景仰,因而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特别是日本冲绳学者和台湾马祖乡亲都曾前来考察和朝拜。随着我区对陈文龙尚书庙的成功移位保护,并建成陈文龙纪念馆,陈文龙文化正成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形式得到传承。

四是会馆文化和古桥文化。明清两代及民国初年,台江区上、下杭一带是闽省各府、州、县乃至周边地区商家中转物流的地方,先后建成各地会馆十四家,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台江区会馆文化。会馆是同乡商人在异地成立的商业组织的建筑。台江区的会馆建筑群,在福州市乃至福建省来说,都是数量较多,面貌较丰富,保留较完好的,具有较高人文价值的老建筑,被誉为“传统商业的博物馆”。它们见证着台江乃至整个福州商业发展的历程。

二、当前我区商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