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台江上下杭街区的保护与改造
2009年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把启动上、下杭和大庙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作为弘扬闽都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工作来推动。上、下杭地区保护性改造开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是台江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福州“金外滩”的重要举措。
一、上、下杭街区商贸历史文化特色鲜明
1、风水宝地孕育闽商。上、下杭地理位置优越,前有闽江秀水和星安内河环绕,后有大庙山、彩气山背靠,是抱阳负阴的“风水宝地”,不仅成了闽越王的政治活动中心,成就了“全闽第一江山”,也是“闽商”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下杭商业崛起于明代,清代中期至民国初年,成为辐射全省、沟通省外及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各国的商品集散地。有古诗为证:“城廊南有市,灯火夜眠迟”、“近市鱼盐千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1785年,清政府在上、下杭附近设置“福州海防分府”(今台四小),管辖这一带商事活动,由此可见历史上上、下杭商贸事务在全省的重要地位。上、下杭古商贸中心,还培育了许多著名实业家,如金融业张秋舫、进出口业罗金城、国药业徐建禧、海纸业曾文乾、茶业欧阳康、纱布业黄恒盛、土特产业蔡友兰等诸多巨贾富户。另外,从上、下杭地区走出侨港台四大富商,其中侨商黄乃裳与陈嘉庚、胡文虎同为闽籍三大爱国侨领,侨商杨鸿斌、港商柯伯诚、台商邱映光不仅是著名实业家,而且是著名慈善家。目前住在香港的柯伯诚仍不时动员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子孙回榕投资兴业。台商邱映光曾任国民党政府“国大”代表,其商贸活动交子孙办理后,已回上杭原住处定居。
23pan>、行业集中商贸活跃。清代中期至中华民国初期,上、下杭地区商贸百业俱兴,行栈林立,聚集了260多家商行,经营物资多达500多种,特别是木材、茶叶、纸张、菇笋四大市场名闻海内外。至建国前,这些产品仍占全国市场的巨大份额,保持市场领先的地位。金融业兴旺发达,有私营、合营、官办的各类金融机构,东南银行、中央银行福州分行、中国农民银行福州分行、福建合作金库等先后在此设办事处、分理处,私营钱庄兴盛时期多达110多家,还有许多出票店、侨汇庄、当铺等,成为当时福州的金融业中心。金融业提供充足资金,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3、商会会馆独具风格。福州城区内共有60多个会馆,其中一半以上在台江,上、下杭地区有16个。上杭街最集中,有12个,堪称“会馆一条街”。这些会馆“馆庙”结合,建筑宏伟,富丽堂皇,既有祖籍地的传统特色,又有福州地区建筑艺术风格,个别也有采用欧美式的风格。多数会馆面积较大,如建宁、寿宁、南郡等馆均达1500平方米以上。许多会馆都有厅堂、戏台、酒楼,雕梁画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