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再看一眼上下杭(一)

——巷弄风情

2013-11-05 17:16:57   来源:福州日报    【字号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60;<img alt="" width="600" height="765"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2013/11/05/41c5b24423ed6136c310ca7d6796a06a.jpg" /></p> <p>  这里的巷弄连接着主街,不长,可是站在巷口,是看不尽里面有什么的,迫使你迈出步子,走进它们。</p> <p>  光阴流转,作为“闽商”的重要发祥地,当年富甲一方的商人早已不在其间,取而代之的是生活在这里的市井百姓。巷弄窄小,置身其中,你会怀疑这到底是一条路,还是某户的入户石径。一扇扇木门就嵌在灰色的墙壁上,木门上另开的小门敞开着,并不拒绝陌生人的进入。门旁沿墙角种着寻常的花草,却为周围平添了鲜艳的色调,让整个小巷变得生活起来。一抬头,就可能看到二楼的窗边网一般的电线和横七竖八的晾衣杆。趁着秋阳,各户都把压置一夏的冬衣拿出来,洗了,晒了,为过冬做准备。小巷的尽头常常是香火旺盛的供台,一碗米,两支烛,三柱香,足以表达诚意。在上下杭充斥着各种民间信仰,无论是哪一种,都承载着人们祈求福祉的心愿。</p> <p>  无一例外的,是门边的条石。老人们总爱坐在上面,聊天、打盹、看着过往。他打量着你,眼神里不是窥探的好奇,而是充满慈爱,在你身上,他可能看到了自己的孩子。于是,你迎上前,想跟他说点什么,他看着你只是笑,然后指指自己的耳朵,告诉你他听不见。当你有点歉意又有点失望的时候,他一脸的包容,让你的心情重新亮堂起来。回头向他挥挥手,他也挥手,无言的叮咛包含其中。一个个坐在门边的老人就这样成了小巷的一部分,闲适、静好,就如这斑驳的巷弄一样,沉淀着历史。</p> <p>  因为巷弄狭小,你的脚步稍一快,就错过了,而错过的可能不止是小巷本身。</p> <p>  第一次路过上杭路53号,院子里的大姐说这里就是建宁会馆时,我们为自己的发现而欣喜;某日漫无目的地再次踏入,才发现院子后面的小道,以及沿着小道延伸出的无尽空间。在这里,俯视,能看到大半的上下杭,也能看见当年的繁盛。</p> <p>  推开汤房巷的一扇小门,里面一片破败,以为主人已搬走,人去楼空;又一个清晨的巧遇,不仅拜访了主人,还在主人的引导下,走进了当年老字号的家族大院。</p> <p>  中平路上的鱼摊,看了一眼就踮脚走了;不经意的折返,让我们发现这里是武状元黄培松的故居;再一次踏入,我们又看到了紧闭的第三进院子里,一个清幽的世界。</p> <p>  ……</p> <p>  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次踏访,都有新的惊喜,续写着读不尽的上下杭。</p> <p>  巷弄间的风景,除了这些固有的存在,就是一拨拨的游人。有的是组团的游客,有的从这里走出去又回来缅怀,更多的是要在拆迁前“抢救性”地游览。对于没有在这些街巷中居住过的人来说,“上下杭”就是一个美丽的文化符号,少了一些记忆的维系,多了一些美好的想象。</p> <p>  在上下杭动迁前,还很少有人会把这里当作景点,而今,改造的号角,仿佛赋予了这些巷弄新的生命,把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巷弄推到了众人的面前。很多人看到这里的市井生活、特色美食和独特的生活习俗后,开始唱着“再见”“最后”“永别”的调子。其实,很多城市的街巷都经历过这样的“阵痛”,期间可能会遗失一些东西,但最终,它们成为了探寻城市历史内涵和文化韵味的窗口,成为城市的代名词。迎接上下杭的,也是这样的一次新生机遇。</p> <p>  再看一眼上下杭,我们要记住的是它昔日的风情,期待的是它明日的重生。</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