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再看一眼上下杭 ——味蕾上的回忆

2013-12-16 11:06:51   来源:《福州日报》2013年12月16日第5版    【字号
<p>&#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img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2013/12/16/23a3e0e579eb686b82a16eaadef20024.jpg" width="322" height="500" alt="" /></p> <p>  上下杭的搬迁,一步紧接一步。每看到一个门洞前立起了整面灰白色的砖墙,就知道这户人家已经搬迁完毕,人去楼空了。但是,依然有木门洞开的——这是坚守到最后的、原汁原味的小吃店。</p> <p>  耳聋伯元宵店、壹号煎包鲜捞、依梅猪血化、桥头 铺……即便是没去过上下杭的人,也能列举出不少老牌小吃店的名字。这些小店积累了几十年的人气,名声都已经传得很远了。</p> <p>  在不同的时间去上下杭寻找小吃,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风景——每个店面都有自己特殊的营业时间,错过了,就只能等明天。它们有的是清晨开门,有的是上午营业,有的是傍晚才做买卖,不管是多么“苛刻”的时间段,总有很多人大老远慕名而来。即便赶上了点,也要看运气,这些店每天准备的量都是有限的,卖完就没了;或者,赶上店主今天心情好,“拍麻雀(打麻将)”去了,你也只能白走一趟。上下杭的小吃,以自己特有的“脾气”,气定神闲地经营着。</p> <p>  小吃店就“蜗居”在巷弄里,很多就是自己家的祖屋,店面在前,居住在后,拥挤、破旧,周围还杂陈着各色生活物品,时时刻刻地提醒你,小吃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远离了生活,小吃的味道就不纯正了。</p> <p>  这里没有装修,一块小黑板,用粉笔在上面歪歪扭扭写上几个字,立在窗户边,就成了招牌;没有一般店面那种统一的桌椅,仿佛是从家里临时搬出来救急的,大小不一,无一相同;没有特别的炉灶,电磁炉、电饭锅、煤炉,最简单的灶具告诉你,好味道靠的是手艺……</p> <p>  传统的手艺,以一种特有的宽大胸襟,面对着路人。工作间就在院子里,主人从不怕偷学,只要你愿意,就能坐在边上,看到小吃的制作全过程。如果主人有空,他还会热情地给你演示,熟练的手法,让你眼花缭乱。主人得意地说,“学会”和“学好”之间差得远了,没有岁月的沉淀,是出不来好味道的。</p> <p>  上下杭的小吃就有这种独特的味道,这味道,必须坐进店里才能体味到——</p> <p>  热腾腾的、全手工做的元宵,咬一口,皮不粘牙;晶莹剔透的扁肉,肉多皮软,入口即化;用柴火烧锅煮的锅边,吃起来又香又Q;手工调料的煎包外焦里嫩,酱油味的馅是很多福州人的最爱;酥、脆、松、香的虾酥炸,看一眼就想来一块……这些味道,曾经伴随很多人成长,它仿佛一个时光机,一坐上去,就能穿越时光,带你回到内心深处最怀念的年代。</p> <p>  是的,上下杭的小吃,不只是回荡在舌尖,它更多的是回荡在心里,承载着一种回忆。</p> <p>  很多人吃完后,就喜欢探讨小吃如何品牌化、连锁化、产业化,可是对很多店主来说,家庭手工作坊、祖传技术、不用担心客流、收控自如地经营,就是对原汁原味最好的坚守。他们不是把生活托付给营生,而是把这营生经营成生活。</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