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中平理发店最后一次“龙抬头”

2014-03-04 09:06:35   来源:《东南快报》2014年3月3日A6版    【字号
<p> <table bgcolor="#efefef"> <tbody> <tr> <td> <table> <tbody> <tr> <td>&#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img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2014/03/04/181a36c4a8cf32ad57967d325ba36c8e.jpg" alt="" /></td> </tr> <tr> <td> <p>&#160;</p> </td> </tr> </tbody> </table> </td> </tr> <tr> <td> <table> <tbody> <tr> <td>&#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img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2014/03/04/a845f8d834adf0574a4a6d753b33a28d.jpg" alt="" /></td> </tr> <tr> <td>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160; &#160; &#160; &#160; &#160; &#160;店里的椅子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p> </td> </tr> </tbody> </table> </td> </tr> </tbody> </table> </p> <p>  “二月二,龙抬头”,一句寓意这天理发会让人鸿运当头的北方民谚,让许多家理发店都会挤满了想要“龙抬头”的人。</p> <p>  一边是花里胡哨的装潢设计,发型时尚的帅哥店员,高档的设备和各式药水的造型工作室,人满为患,人声嘈杂。一边则是老木框门,旧式铁椅,慢条不紊的剃头刮面,零星来客,却又怡然自得的享受。</p> <p>  在那些年,热腾腾的毛巾、清爽的肥皂水、飞舞的刀锋……老一代的人,甚至是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国营理发店一直是那个年代的代名词,同时也成为那些年福州中平路上的一抹风景。</p> <p>  如今这家在当年名噪一时的国营理发店,将在今年6、7月份因城市拆迁而在福州的中平路上消失。</p> <p>  师傅负责全套工序理发10元就能搞定</p> <p>  中平理发店,位于福州中平路152号。门店的招牌由于长时间的风吹日晒,起了很多的褶皱和裂痕,字迹早已看不清了。若不是附近的居民指引,很难顺利找到这家很不起眼的小理发店。</p> <p>  跨进门,靠墙的一边,有两条拼在一起的木制长椅,由于顾客的长期起起坐坐,边角已经有明显的磨损。水磨石的地板,三张老式的铸铁理发椅,一应俱全的推剪、梳子、剪刀,破损发黄的瓷砖墙壁,没有太多的特色可言。没有LED广告灯箱,没有旋转的三色柱标志,店门还是那种老木框门,三十多平方米的旧式木板房,看着甚至有些简陋。</p> <p>  “滋滋滋……”,下午3时许,59岁的理发师傅杨国增,此刻正在专注地为一位年近7旬的老人理发。不到十分钟,结束了理发。杨国增便开始掸去老人脖子上余留的碎发,放下椅背,待老人靠下后,杨国增转身去取出一块热气腾腾的毛巾,放在老人的脸上,一两分钟后取下毛巾,拿出剃刀在椅子旁的掸刀皮上蹭了几下后,动作麻利地为老人修面。</p> <p>  杨国增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撑开顾客的毛孔,刀片在两指间轻巧地推动。不只是脸上的胡子、死皮,包括耳朵上的汗毛,老人的整张脸,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光洁。整个刮面的过程,老人始终安心地闭上眼睛,任凭那刀锋上下翻飞,他全然不去理会,一副十分享受的表情。</p> <p>  来店里的似乎都是老顾客,他们坐下后悠闲地抽着香烟,聊着家长里短。杨国增也都对每个顾客都一视同仁,什么样的脸形适合什么发型也似乎胸有成竹,没有任何言语,动作不马虎,手法熟练、轻盈。刮脸、理发全套下来,仅仅10元就能搞定。</p> <p>  在中平理发店里,依然延续一个师傅负责一个顾客,剪头、洗头、修面、吹风等全套工序的老传统。相比于现代发廊的炫丽嘈杂,在这里,大家都不赶时间,悠闲地理发和聊天,让人更多感受到的是“慢”和安静。</p> <p>  承载当年美好记忆有身份的人常光顾这里</p> <p>  这家国营理发店,开始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店里那三张铸铁的理发椅可以说是这家店的历史符号,它们的工作时间有60多年了,每个的体重都有上百斤。这些东西也陪伴着杨国增度过了34年的岁月。斑驳的一切,却从来没有浇灭过杨国增对这家店一直持有的自豪之情。</p> <p>  “以前,有很多老干部和开着车的总经理这样有身份的人,经常光顾这里。”杨国增说话的时候,正手拿工具,望着理发椅面前的镜子,面带微笑。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却清楚地说明了中平理发店往日的辉煌。</p> <p>  “那时候是不允许私人开理发店,理发师在那时候也是很吃香的。”杨国增说,那时候中平理发店,面积有100多平方米。邻里间从刚出生的婴儿到90岁的老人,凭票理发的公司职工,还有慕名而来的年轻男女,由于顾客人数很多,即便有18张铸铁理发椅,18位理发师傅,顾客仍会从早上一直排到晚上,前面一个人刚下来,后面排队的就坐上了凳子。理发师一天剪下来,脚还是站得疼。</p> <p>  杨国增说还有不少外地人专门来中平理发店当学徒工,就是为了学这里的手艺。“在当年,没学满2年半,通过考试,可当不了正式的理发师。”从杨国增自信的笑容里可以看出,他对中平理发店的自豪一直没有消退。</p> <p>  杨国增回忆,当时发型也很简单,男的不是三七分,就是平头。女孩子不是麻花辫,就是齐耳短发。即便是时髦的“大波浪”、“爆炸头”、“大背头”等,只要踏进店里,然后报上名来,他们这里的理发师就会三下五除二搞定。</p> <p>  “不少年轻男女听说中平理发店的师傅手艺好,都特地从大老远倒腾了半天的路才到。烫完后,都直夸自己跟画报上的人一模一样。”对于中平理发店当年的热闹和名气,坐在长椅上的林老伯也忍不住插上一句,中平理发店承载着很多人当年的美好回忆,甚至还记录着当时那些城市男女,对那些年的潮流时尚的探索与追求。</p> <p>  最后的国营理发店今年六七月将在中平路上消失</p> <p>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理发行业吹来了“个体风”,国营理发店也因此受到了强烈的冲击。</p> <p>  “去年,塔亭理发店关了,我这里也成了福州最后的国营理发店。”杨国增说,那些年,人们对发型的要求不像现在这么繁多,大多数人进理发店的目的,就是为了单纯的剪短而已。但时代变了,大家对于理发的概念也就变了。从理发到剪发到美发,再到造型。理发师的年龄越来越年轻,服务理念从原本的千篇一律发展为个性化服务。理发师们还会根据顾客的需要和喜好为其设计发型。</p> <p>  一成不变的理发环境、无法与时俱进的大胆造型等等诸多原因,促使像中平理发店这样的国营理发店,再也拴不住年轻人的心。这些时代标记,也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歇业,并且消失。</p> <p>  没有增加服务类型,仅靠单纯的理发利润非常低。之后,逐渐有不少国营理发店的理发师为此选择转行或者单干。</p> <p>  门店衰落了,也没有招来学徒。会继续在这里工作的,也是因为公司会给自己上养老、医疗保险。曾经的18位老师傅,也只剩下杨国增和另外一位郭师傅。如今会光顾这里的,都是以中老年男性居多,偶尔也会有父母或爷爷奶奶带着孙子来的。在杨国增心里,他始终不担心这里的客源。</p> <p>  相比较而言,如今新型理发店中一次普通的洗剪收费,在15元至50元不等,有的甚至高达几百元上千元。而在中平理发店洗剪10元钱的收费却始终不变,以至于有的家庭一家三代,甚至四代都是中平理发店的忠实顾客。</p> <p>  如今,福州这最后一家国营理发店在今年6、7月份随着城市拆迁,难以避免消失在中平路上。杨国增终于可以放下多年来的工作担子,回家颐养天年。</p> <p>  但是在对于前来理发的老人们来说,虽然在这寸土寸金的地价上经营这样一个没有多少经济收益的理发店,本身便是件奢侈的事情。但是,他们对这样的一个时代印记,却保留有诸多的惋惜。</p> <p>  二月二龙抬头吃甜粥还是咸粥?</p> <p>  昨日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福州民间有吃粥的习俗。但到底是吃咸粥还是甜粥,却引来不同说法?福州一些老人家说,二月二吃粥,其实是拗九节的延续,这一天出嫁的闺女,要把拗九节未送的甜粥,再次送回娘家,表示孝敬,而微博上一些年轻人说,福州人有二月二吃咸粥的习俗,意味着“节俭”。民俗专家表示,福州人的习俗是吃咸粥,也没有特别的讲究。</p> <p>  一位名为朱天骐的网友在微博中称:“二月二,龙抬头”俗称青龙节,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这大抵是北方人过的节日,“剃龙头”“食龙须”等习俗,福州不常见。福州人也就吃咸粥而已,意义在勤俭。妻煮了一锅,海蛎、虾干、肉丝、芹菜、娃娃菜、花生仁,好像是咸味拗九粥。这两天,先甜后咸,均衡了。另一位网友“木水追然”也表示,拗九粥吃完后两天,是吃咸粥的日子啦~据说旧时的人们这一天要把过年剩下的所有好料混成一锅饭~~~福州的孩纸们,今天你吃了吗?</p> <p>  而有不少人在网上晒出吃甜粥的照片。福州的陈先生就说,拗九粥是吃甜粥,现在的年轻人工作都很忙,拗九节和二月二正好差三天,总有一个节日轮到周末,如果拗九节这一天没来得及回娘家的女儿们,可以在二月二这一天送甜粥给父母,祝愿父母健康长寿。</p> <p>  到底吃甜粥还是咸粥?民俗专家方炳桂说,福州人的习俗是吃咸粥,也没有特别的讲究,就是过去没有冰箱,过年期间会剩下很多卤煮的东西,如果再不吃完天气渐暖就会腐败变质,这一天剩下的年食都要放在锅里和糯米一起煮了吃,体现勤俭持家。</p> <p>  另外这一天是土地公的生日,以前上下杭的商户们,这一天都要供奉土地公,晚上把贡品也拿来煮粥,给伙计们吃,祝愿今年生意兴隆。</p> <p>  至于“二月二,龙抬头”要理发等习俗,都是北方传过来的,福州人并没有这样的习俗。北方的节气上讲,每逢这天,是天上主管云雨的玉龙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适宜播种,福州此时还没到播种的节气。</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