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福州青年会杂事录

2014-07-29 08:54:53   来源:《福州晚报》2014年7月27日A15版    【字号
<p> <div id="article_img_marquee" align="center" sizset="34" sizcache07151704294136321="5"> <ul sizset="34" sizcache07151704294136321="5"> <li sizset="34" sizcache07151704294136321="5" style="text-align: left; ">&#160; &#160; &#160;&#160;<a class="group1 aCur" title="图片当年青年会举行的乒乓球总决赛。&lt;br&gt;" href="http://mag.fznews.com.cn/paperdata/fzwb/20140727/f3647c5657a9ea1e7402851134423ca7.jpg"><img title="点击放大" alt=""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2014/07/29/52900e7033b4a205ae068d1f4e17559b.jpg" /></a></li> </ul> <div id="article_marquee_nav">&#160;</div> </div> </p> <p>  天主教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传入福州。福清人叶向高返乡途经杭州,结识了有“西来孔子”之称的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邀请他一同南下福州,此后艾儒略在福建传教23年,著有《三山论学记序》即是与叶向高析疑辨难之作。艾儒略后病逝于南平,葬于福州马鞍山圣墓。“五口通商”后,新教开始在福州大建教堂。民国5年(1916年),闽籍马来亚侨领黄乃裳在1910年接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后,开始筹建青年会成员永久活动场所。黄捐款45000元购置地皮,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捐款120000元用于建筑,也算中美友好往来的一段佳话。</p> <p>  1916年青年会大楼竣工,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156.4平方米,是近代福州双杭乃至台江的地标性建筑物。整座楼由红砖砌成,前楼三层,后楼四层,中间隔以天井。地板为上等楠木,至今完好。前楼右边二层和三层为教室和学生宿舍,一层有西餐厅、学生会会部、理发厅、淋浴室;左边一层为电影院、总干事室、女青年会会部、会议室,中间是大厅。后楼地下室是游泳池,楼上还有灵修室、健身房、乒乓球室、台球厅、图书馆和阅览室。大楼内还设有福州当时唯一的室内灯光篮球、排球馆,四周是可容纳数百观众的观众席。笔者小时候曾经代表上杭小学在这里参加文艺汇演,出线后还到光荣剧场参加比赛呢!</p> <p>  青年会的大门口墙上镶有一块青石,镌刻“基督教青年会”六个大字。大楼前竖一块汉白玉石碑,碑上镌刻“自强之基”,大楼的奠基石刻有“非以役人,乃役于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办学宗旨。据说,福州第一部无声电影就在此放映。上世纪30年代,由南台青年会中学教师发起组织的“福州青年会闽剧社”非常活跃,其演出的《紫玉钗》、《节义传》、《借衣》都引起很大反响;时装戏《不教之过》、《谁是汉奸》,对民众的教化和鼓舞抗日救亡运动都起到较大的作用。抗战胜利后,中共福建省委在青年会401号房设立了地下交通站和特别支部,特别支部书记由市委书记孙道华兼任,蔡龙同任交通员。蔡的公开身份是美国新闻处驻福州特派员。交通站的任务是接待党的高层领导,如蔡龙同就曾护送闽浙赣党委书记曾镜冰去马尾。另外就是获取闽省国民党高层情报。</p> <p>  青年会中学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抗日名将张自忠麾下高级参谋少将张敬,中科院院士、鸟类学家郑作新,寄生虫研究专家唐仲璋,台湾著名企业家朱立容、王友涛,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的父亲、“七君子事件”的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都曾经在这里学习过。民国影后胡蝶的前夫潘有声也是这里的毕业生。胡蝶曾陪潘有声来过青年会中学,是当年福州轰动一时的新闻。</p> <p>  当年青年会雄伟的建筑物旁边的闽江滩涂有许多贫民窟,著名的“大义道瓜瓜”仅与青年会一墙之隔,即在新桥仔往南十几米。福州人说的“道”是指小小的内河外江的码头,道头主要装卸沙石和一些生鲜食品,大义道上有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流民乞丐,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却团结友爱。他们每天出去乞讨,有些人空手而归,其他乞丐就将自己讨到的食物给他吃,这个场面简直就是一幅美好的原始共产主义的画图。所以有人说“婊子无情,乞丐有义”,福州人但凡说到有关“四维八德”的话题时,总要拿“大义道瓜瓜”做比喻。所以,这个原来无名的道头却冠以高雅的名字,是老福州人津津乐道的。</p> <p>  由“大义道瓜瓜”说到廉耻,就说到青年会旁的万寿桥头闽江边。民国时期,经常有人站在那里,询问来往的行人“有过江没?”行人无意,则摇头而去,若是一拍即合,则两人亦步亦趋走到停靠在江边的疍户船上交易。这种“马杀鸡”、“半掩门”似的皮肉生意为人所不耻,今天说来也有一定的社会学意义。</p> <p>  青年会附近有一座苍霞救主堂,属于英国圣公会,1900年以1800元大洋从一家旧茶厂买来,经修缮后成为教堂。1924年升格为主教座堂并加以重建。1924年11月1日举行奠基典礼,萨镇冰省长亲临祝贺。在苍霞洲教义巷另有一座天主堂,是1929年达道路天主堂遭火灾之后迁此的。该堂教友多为水上人家。该堂后院有一片空地,种有果树和风景树。在天主堂圣堂正面墙上塑有一尊路德圣母显现给圣女悲罗尼纳像。该堂管辖范围有苍霞洲、义洲、帮洲、彬社等地区的教友。所以说,从前的双杭还是洋教的重要据点呢!</p> <p>  早年,青年会对面住着一个偷儿祖母,人称一生行窃从未失手。一天,老太婆在青年会门口一家卖粮食复制品店偷线面。从前线面是束成一捆捆,辫子般绕在木楻桶里。老板卖线面时,一只手掀开盖子,另一只手伸进楻桶里,一次最多拿6截线面。老太婆偷线面,一次能拿8截线面。原来,老太婆衣服里藏着暗褡裢,可以藏得下几十斤大米,所以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的。不想路上说话,草中有人,对面一个卖虾米的,因生意不好,眼睛就满世界穿梭,被他看见了,他走到对面告诉了老板,老板火冒三丈追上去。一把揪住老太婆,掀开她的衣襟。把线面扯出来,一看,有8截之多,愣住了。人越围越多,许久,老板笑道:“我经营面店几十年,一次只能拿6截,你无物不偷,道艺如此高超,活该是你吃的了,罢了!罢了!”说完就放过了老太婆。</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