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上下杭的明清建筑:金源巷民居

2014-08-11 15:48:19   来源:《福州晚报》2014年8月10日A18版    【字号
<p> <div id="article_img_marquee" align="center" sizset="36" sizcache017383721107768918="5"> <ul sizset="36" sizcache017383721107768918="5"> <li sizset="44" sizcache017383721107768918="5" style="text-align: left; ">&#160; &#160;&#160;<a class="group1 aCur" title="图片图6&lt;br&gt;" href="http://mag.fznews.com.cn/paperdata/fzwb/20140810/5602abce3c759fcbf32d40e387056c44.jpg"><img title="点击放大" alt=""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2014/08/11/e4e7fa859e5616b1664b9ebebf387cc6.jpg" /></a></li> </ul> <div id="article_marquee_nav">&#160;</div> </div> </p> <p>  上下杭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大多是清嘉庆前后建的,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大多贯通上下杭,有五六进之多。</p> <p>  这些古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一是坐北朝南,四周风火墙,多进有隔墙的库屋。每进独立,设备齐全。砖木结构的库屋抗震、防火。由于福州地处亚热带,多雨水,气候潮湿、炎热,这种高大通风的库屋冬暖夏凉。屋面倾斜度大,排水通畅,天井四周有回廊,防雨水四溅。双杭地势低洼,常受洪涝困扰,建筑设计上多带有半楼的房子,俗称溪水楼。二是家家都有高大、宽敞的客厅,为住家提供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也是亲朋好友聚会的好地方。三是每进库屋设备齐全,主人卧房、佣人卧房、客房、厨房、厕所一应俱全。天井设有石花架、水井,方便生活。有的库屋在前天井上加盖风雨亭(朝南向),既保证了阳光照进大厅,又可将南风引进屋内。冬天老人、孩子在大厅晒太阳,夏天家人在厅堂纳凉。福州市棉绸布商贸界“三杰”(黄恒盛布行、罗氏绸布庄、益兴布行)之一的邱华玉故居,就是这一带明清古宅的典型代表之一。</p> <p>  益兴布行创办人邱华玉故居位于上杭路117号(旧址172号),后门在下杭路金源巷1号-2号(图1)。沿街布行,后为居室和仓库,共六进,占地面积3亩多。从家人保存完好的房契(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第三手房)上看,房产是从陈心菁(二手房)处购得的,房契上写“承主在日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6月间用价银买断得到刘道起等所有坐落闽邑下杭街福星铺地方警编门牌金源衕2号……”,由此推测古厝建于清嘉庆十五年以前,距今已两百多年。老宅为全木建筑,构件榫卯结构,雀替、斗拱等构件造型精美(如图3、图4、图5),花窗雕饰简约大气,2号大门虽没螭吻、墀头之类装饰,但朴质之风很合新主人行事低调的作风(图2)。</p> <p>  第一进 面向上杭路,墙内八柱四扇三间排。前、后厅,带半楼的前、后房。前、后天井。前后院左、右两边披房。后天井有水井。前厅是布行的营业厅,后厅是看样厅。左、右房是花厅(会客厅)。左、右两旁前披房是办公室,左、右两旁后披房是厨房、餐厅、员工值班室。</p> <p>  第二进 隔墙内左右三柱四扇。是布行的仓库。左侧有一弄通往第三进(以上二进已于上世纪90年代拆除)。</p> <p>  第三进 隔墙内六柱四扇三间排,中前、后厅,左、右带半楼前后房。前、后院左右两边披房。前后天井及回廊,前天井有风雨亭,后天井花架石条一合,右侧水井。这里住家眷。后披房是厨房、餐厅。第三进与第四进之间有隔墙,屏风挡住三四两进之间的视线。</p> <p>  第四进 隔墙内三柱四扇三间排。中厅,带半楼的左右房,左房左侧有厨房。前后院左右两边有披房。前、后天井,前天井花架石条一合,后天井有过水亭,水井一口。隔墙外中天井,左边矮墙内三扇厫屋二间,右侧厕所。后门正对金源巷,通往下杭路。第四进也是住家眷。</p> <p>  金源巷1号紧挨2号。也是坐北朝南,四周风火墙,二进库屋(1号、2号内有小门相通)。</p> <p>  第五进 大门面向金源巷,隔墙内七柱五间排,前挂塔回廊一横,计五间房,右侧厕所。中天井,水井一口。左右披房(图6)。前、后厅,左右前、后房。后天井左右披房。</p> <p>  第六进 已改建为两层房屋作为仓库用。</p> <p>  工作生活有序 家人友人情浓</p> <p>  和许多上下杭普通人家一样,在这个大宅院里,前坊经营如火如荼进行,后坊生活起居方便安适,邻里友人常来常往,大家和睦相处,情意融融。三进到五进的大厅,逢年过节都会举行祭祀活动,更有中秋摆塔这类的民俗活动上演;工友婚娶,都是户主夫妇亲自一手操办并在大厅举行;暑假也会请老师在这里辅导孩子们读书。春节休市,户主会带大家去水部、大众澡堂泡温泉享受享受。重阳节时大人小孩登上大庙山,也会在龙岭顶顺便吃一碗大名鼎鼎的“炒粉五”(福州小吃兴化粉)解解馋。古宅里共有三口井,自给自足还可供邻居使用。因为井水与龙岭顶上的古井水脉相连,水质清澈甘甜,街坊多来汲取。据说用此水加榕树须煎汤饮,还可预防时疫。也正是因为“金厝里,银乡里”的良好关系,此宅在“文革”期间没有受到冲击而得以保存。</p> <p>  □相关链接</p> <p>  我市棉绸布商贸业历史悠久,尤以上下杭为最盛,业主分为批发商和零售商,批发商集中在上下杭和隆平路。兴盛时,长不足872米、最窄处仅4米的上杭路就有益兴、益悟盛、罗悟隆、建德、福盛兴、黄丰记、华通、建南、安泰、连利、社生等20多家,其中黄恒盛布行、罗氏绸布庄、益兴布行被称为业界“三杰”,在福州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益兴布行创办人邱华玉(1903—1980)为福建永春人,他口碑好且行事低调,热心慈善事业,先后捐款建设福商学校(今福州四中)、南郡小学(今下杭小学),并任董事,还有南郡会馆(联络闽南商人扎根福州,发展棉布等行业,繁荣市场),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人才。抗美援朝时期,他捐款购买武器支援前线,并响应政府号召投资福州蜡纸厂,为解放初期福州经济恢复发展作出贡献。福州市工商联正在编撰的《百年百名工商者传略》一书,也收有关于邱华玉的创业传奇事迹。</p> <p>  后记</p> <p>  ■张维璟/文</p> <p>  踏访古宅之余,记者发现从这个大宅门里走出的后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的还是全国劳模,女婿王和鸣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邱华玉的女儿(福建省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邱如卿说,父亲对子女教育很严,她回忆说,第三进大厅里挂有著名书法家陈曦手书朱熹的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父亲自己率先垂范,也要求家小遵守。兄弟姐妹们,每天上学离家、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向母亲及大人打招呼,有客人来访时先请客人落座、上茶,再去喊大人。看到他们得“甲”等的作业时,父亲也会叫来一碗鱼丸挑子上的鱼丸奖励他们。每位小孩每年压岁钱三角,每月零花钱一角,大家多用来租书阅读。</p> <p>  邱华玉儿子邱培建(福州十八中高级教师)还向记者透露,他父亲和二伯邱华弥相依为命,一起打拼创业,诚信经营,社会口碑甚好。海军元老萨镇冰是兄弟俩的挚友,感情非同一般。早在1947就亲自为他们兄弟合撰了墓志,共284字,由陈曦书写。现立于闽侯杜坞家族墓地两侧,每边三块碑石,保存完好(图7)。</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