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兴化商帮的那些事儿

2014-09-01 15:42:27   来源:《福州晚报》2014年8月30日A26版    【字号
<p>  双杭兴化商帮由莆田、仙游的商人组成,历史上两地都属于兴化府,大体说的是同一种方言,民间的风俗习惯也大体一致。兴化商人往往克勤克俭,重视子女教育,所以有“神仙难赚兴化钱”、“天下才子在兴化”、“无兴不成市”的说法。包括百货、食杂、土产、医药、金融、运输等,兴化商帮都有深度涉及,即便如豆腐、软糕、补甑市场也全由兴化商帮占领。兴化商人赚钱后,就在上下杭一带大兴土木,营室造屋,作为永久根基,所以,下杭路就被人称为“兴化街”,大有鸠占鹊巢的气势。</p> <p>  兴化商帮首推“四大金刚”,现逐一介绍。“聚源发”纸行的林时霖,出生低贱,年少时进下靛街(下杭路西段旧称)“协发”纸行学艺,先为老板儿子伴读,以此打下文化根基。他很聪明,年轻时即为企业助理司账,继而任司账、经理。由于东家沉湎酒色,行中业务撒手让他管理,使他独当一面,积累了经营纸业的经验与人脉。福州光复时,“协发”纸行倒闭。林摇身一变,正式打出了“聚源发”纸行的旗帜,轻车熟路,以原来的铺家为基础,逐渐做大做强,被称为双杭兴化商帮“四大金刚”的班首。民国21年(1932年),如日中天的他出任闽侯县商会会长、福州商事研究所所长,可以说志得意满。然而国运衰竭,林时霖自振乏力,先是日寇入侵,海运中断;继则日寇飞机轰炸,货物损失;再就是东北的货物被日寇洗劫一空。进货地封建势力盘剥,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纸业生产疲软;而且洋纸扫荡国统区,土纸传统工艺落后,抵挡不住。林时霖可以说是“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最后,林自己“看正凿歪”,错判形势,将大量资金用于放高利贷,结果货币贬值,曾经炙手可热的兴化商帮“金刚王”班首变得一贫如洗,真正是从状元到乞丐,在名利场上白白地走了一遭。</p> <p>  “何元记”旧址在今下杭街百货公司纸箱厂。“何元记”老板名何元育,商场上人叫他“三十哥”。早年很穷,初来福州时寄篱于“美且有”嫩饼店当生意中介,取得一点佣金。他像俗话说的“十三坎算盘挂面前襟”,非常节约,辛辛苦苦积累了一些钱,开起了“何元记”糖栈。企业初兴时一帆风顺,生意做到了长江以北,然而守业不易,何元育坐拥60多万银元,担心半夜鬼敲门,怕国民党来敲诈,就以葡商洋行为庇护,全新打造了“立生”招牌。钱多生乱,一次,他竟然指使人殴打、监禁税务人员,被关进监狱,最后狼狈地花钱交保释放。他从不设宴请客,只有在打官司时才破费钱财上酒店,双杭商家称之为“干纠利”(吝啬)。他没有亲生子,却收养了四个儿子,结果没一个成器。长子不幸早夭,次子不理业务,三子嫖赌坑爹,四子年幼指望不上。何元育因此心灰意冷,抗战时,他觉得世道不靖,将不动产变现放高利贷,可是货币贬值,瀑布似地狂泻,弄得他目瞪口呆,无计可施,辛苦一生最后还是“白老鼠”。1963年,他死于义洲旧屋,身后萧条。</p> <p>  “义美南北京果商行”,解放后曾先后作为纺织品公司批发部和福州市劳保商店。该行由下杭路直透上杭路,房子高大宽敞,建材高档阔绰,铺地的花岗石都是一米宽、二米五长的石板,属于双杭典型的前店后货栈的建筑。“义美”的创业人苏开勋,初来福州时,经营小摊,后来资金积累起来,成了下杭街的大行户。苏开勋死后,企业由苏秋兰接掌,苏秋兰头脑灵活,善于钻研,对南北京果类的商品性能、规格、产销情况十分熟悉,企业在他的管理下,一度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南北京果行,全年营业额在百万银元以上,经常往来的铺户有2000多户。他运用资金灵活,使用的钱庄手折有50多本,平均每本达10万银元。企业仅管理会计就有7人。抗战期间,苏秋兰认为时局动荡,遂激流勇退,企业由族人苏吓锦经营,改为“宜美南北京果商行”。苏秋兰将自有资金转移到香港搞投机生意,结果隔行如隔山,最后以失败告终。苏吓锦后人苏承祺亦有经商天赋,后来在莆田涵江重整旗鼓,开了一家“慎记南北京果行”,业绩颇佳。解放后,苏承祺作为莆商代表人物,颇有影响力,因表现积极,做到了省工商联常委和省政协委员。</p> <p>  “四大金刚”的第四位是蔡友兰的“蔡大生鞭炮行”(旧址是原市烟草公司),蔡友兰前面已介绍过,不再赘述。</p> <p>  “四大金刚”以下执牛耳的当属有“京果水牛”之称的“德发京果行”。该行由莆田黄石镇徐姓人家于19世纪初在下杭街摆京果地摊起家。据“德发”第六代徐大鸣说:“早年先祖创业艰辛,挑担摆摊屡遭失败,先祖曾将扁担索掷于大桥头闽江中,发誓道:吾将扁担掷于大桥下,扁担若竖立盘旋,则坚决将事业进行到底;若浮水面漂走,则即刻收拾包袱伞回家务农,绝不恋栈。结果奇迹发生了,扁担扔下去后在一漩涡中竖立盘旋不走,先祖认为天意不可违,遂留下创业。”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终于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创办“德发南北京果行”。该行经营范围主要有糖类、粉类,南货如桂元干,北货如黄花菜、火腿、土产类,兼营罐头、蜜饯、烟酒茶和燕窝、鱼翅、鲍鱼、海参等。“德发”的成功,得益于实行40字的经营宗旨:“明码实价,童叟无欺;备货齐全,敞开供应;适销对路,薄利多销;包退包换,诚信经营;热情待客,顾客至上。”“德发”在事业发展之后,全面铺开大干,先是在双杭的中平路口开设了“德发分号”,继则各房分别在中亭街开了“德余”,在城里南街开了“德康”和在双杭海防前开了“德昌”,一时间,在福州城独树一帜,号称“京果水牛”,事业如日中天,让同行好生艳羡。</p> <p>  闽侯一方姓人家也如法泡制,以规模经营占领市场,在双杭开了“恒泰”、“恒益”、“恒记”、“恒余”、“恒坤”五家京果店,与“四德”分庭抗礼,结果商场如战场,“五恒”合力也斗不过“一德”。优胜劣汰,商场上遂留下了“五恒不如一德”的传说。历史往往就是这么无情和残酷。</p> <p>  “德发”的成功,可以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虽然徐炳华在民国31年(1942年)当选为市商会常务理事,却已然是企业的回光返照了,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由于徐家各房不精心打理企业业务,人人当甩手掌柜,坐吃山空,企业的衰落不可避免。先是“德发”、“德昌”先后倒闭,继则“德康”的命运也走向终结,最后是“德余”李代桃僵,成为外姓人易帜再战的百年名店,梁天宝成为跨民国与共和国两代的著名企业家,“四德”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真是“黄鹤一去空悠悠”了!</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