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樵歌声里话龙岭

2014-09-09 11:33:32   来源:《福州晚报》2014年9月6日A26版    【字号
<p>  龙岭顶在大庙山顶,明末清初,文人曾经列出“南台十景”,其中的“越岭樵歌”,指的就是龙岭顶及周边的景物。龙岭顶又称越岭顶,它所在的山别称有南台山、大庙山、惠泽山,位于上杭路与延平路之间。龙岭顶位于今大庙山东北半山腰,南面通油巷下(今隆平路),西北达马口(俗呼马有),为古时大庙山东北登山的必经之路。岭长131米,宽4至10米。古代闽江浩瀚,江面宽阔,江水漫际山下,有福州之北固山之称。当时一首民歌唱道:“龙船扒出后田口,船工运货上下杭。”而且这里山路崎岖,古树参天,是周边人放牧砍樵的好地方。古人陈霉樵有一句名诗:“林气映天,竹阴在地;月明如昼,江流有声。”龙岭顶大道旁,有三眼古井,呈“品”字而立。传说,古时候有一天,大庙山上的和尚用一只红漆水桶从井里汲水。当他从古井深处往上拉绳索时,灵异之事出现了:晴朗的天空顿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他用了全力拉起一看,只见水桶里有一条粗铁链,霎时间变幻成一条龙,张牙舞爪,直冲云天,令他惊恐万状。转眼间雨过天晴,故后人取名“龙井”,而该地亦名为龙岭顶。另有一说,井在龙岭脚与龙岭顶之间,叫三穿井;还有人说在今四中校园内,说井里的龙泉,可以祛病消灾,解放初仍有一些人用吊桶汲水装入瓶瓶罐罐,说喝了可治婴儿麻疹和“出珠”(天花),并可泻成年人体内病毒。解放初,龙岭顶有好几个担水工,挑一担水不论桶的大小,皆为2分钱,后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物价上涨,挑一担水就要一角钱了。请人挑水主要是怕排队。</p> <p>  龙岭顶附近的大庙山巅的志社诗楼左侧,原有一块巨石,上圆下方,深嵌土中,相传是天王星的陨石。经过多年游人的踩踏,陨石顶已磨光发亮,可容二三人同时踩登。每年重阳节,闽人有登高习俗。这天,城乡民众都会带小孩到此登高,放风筝,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人们由龙岭顶脚下拾级而上,石阶两边摆满各种泥人以及泥塑动物,造型栩栩如生,多是《三国》、《水浒》、《西游记》里的人物。龙岭顶坪上还有卖金鱼和看命鸟的,儿童在此流连忘返。所以说重阳节是老人节,其实还是少年儿童节呢!那天也卖登高粿,也叫九重粿,蒸时甜米浆要倒九次,每层抹一次油,蒸熟即成。食时可层层剥开,卖时切成小块,上插三角彩旗,象征登高之意。1996年,文物部门在双杭的星安桥附近发掘了一块唐碑,上面刻有“天祐元年闰十二月立”,经考证为大庙山登高石碑。天祐属唐朝年号,即904年,这块陨石至少是唐朝古迹,可惜在“文革”时期失踪了。</p> <p>  龙岭顶上的火墙包房子,鳞次栉比,旧时有所谓“田买远洋鼓山边,厝买龙岭水井边”的说法,这里是什么时候成为人口稠密区的呢?清乾隆年间举人吴素村家住龙岭顶,他曾作《移居上杭街龙岭顶》诗,其中的句子有“数行嵊树篱边菊,几叠青山屋角低”。吴素村官场失意,仅当过县学小官,善书画也善武术,是文武全才型的文人。他的诗中反映出当时龙岭顶的宅第与居民并不多。龙岭顶的兴旺与上下杭的崛起兴盛,特别是清朝五口通商时期直接相关,上杭路许多宅第的防火门都开在龙岭顶。</p> <p>  龙岭顶的地利在于避免洪水的肆虐,但却惮于火灾。2010年一场大火烧掉了半个龙岭顶,《红裙记》里的达官弟旧宅亦付之一炬。旧时当地人即碍于此“街亭之弊”,故大建消防水池。保留至今的有北坡平和里弄口用石板围成的水池,上镌“永远无虞”的吉语,今人在上面搭盖了房子;另一处在大庙山弄后半段,镌刻有“以心轩公置”,是清同治年间的旧物,也算是未雨绸缪。所以说,双杭地区的古迹俯拾皆是。</p> <p>  龙岭顶最高的建筑物当属关帝庙。关帝庙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之前是明朝福州本土神祇五帝庙。该建筑物尚存主殿,石柱楹联上刻有“志在春秋五百岁圣人复起,目空吴魏数千年生气犹存”。大门入口处两边刻有“居仁”,“求义”,典出《孟子》,意思是居所在哪里?仁就是;道路在哪里?义就是。居住于仁,行走由义,君子所做的事就齐备了。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在中共领导下,这里诞生了福州店员总会。解放后,这里曾经是五爱中学和后来的龙岭小学,中央电视台的“金话筒”孙晓梅就是龙岭小学的学生。福州的水养人,双杭龙岭顶的水更养人,我们相信这位中央台的著名花旦是受到这里仁义熏陶的。龙岭顶与媒体人似乎颇有缘分,海峡文艺出版社的林秀萍、茅林立社长都曾在龙岭顶度过他们的童年、少年时代,龙岭顶下也住着一位福建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金诚峰,这种巧合当然可以用人杰地灵来解释。</p> <p>  龙岭顶的美妙还在于它的“画好何须官前荐,粉香不怕巷子高”呢!龙岭顶关帝庙右侧有一家马幼源画像店,马幼源与人像画家张振坤、佛像画家李道环,合称双杭地区近代颇接地气的三大画家,请他画像要提前预约。“龙岭五”炒粉价廉物美,是从前百姓百吃不腻的最爱。另外,兰庆一的膏药闻名遐迩,老一辈人有说药到病除、伤口不留疤痕的功效。</p> <p>  古代龙岭顶古木蓊郁,是文人雅士宴集、农夫樵采的好去处。如今虽然沧海桑田,但仍然保留有多棵千年古树,如在志社旁有两棵古榕,为唐朝所种。举人萧梦馥在民国初年撰联赞曰:“双树容听法,白云悠入怀。”可惜,1955年被砍掉一棵,留下的一棵形单影只,空对春风。另外,志社左边回廊后有一棵宋梅,高二丈,是腊梅,老干虬曲,枝叶扶疏,尤其是每年腊月至立春开花,嫩黄色的花朵煞是好看。</p> <p>  龙岭顶附近的吕祖宫后有一座旧时福州赫赫有名的标志性建筑物警报台,台高七层,标高23米,是东街口邮电大楼出现以前福州最高的近代建筑物,由双杭和帮洲的商家集资修建。原来,福州曾被称为“纸褙福州城”,火灾频发。警报台用水泥封顶,顶上平台四周围以铁栏杆。立于台上,福州城尽收眼底。民国时,一旦火灾发生,如在鼓楼则敲钟一声,稍停片刻再敲一声;如在大根区,则敲二声,后再敲二声;发生在小桥区则敲三声,后连敲三声;在台江区则敲四声,后连敲四声……以此类推。抗战时期的1938年至1942年,日军在闽江口泊有一艘航空母舰,每天白天都会从舰上起飞轰炸机,对福州城实施轰炸。警报台工作人员一看见敌机,就拉响警报器报警,敌机飞走,再拉一次警报器。龙岭顶上的警报台成为福州人生命所系。警报台至今仍在,成为福州人齐心协力、热心抗战的永久纪念碑。</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