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双杭的古桥

2014-10-27 16:16:40   来源:《福州晚报》2014年10月26日A17版    【字号
<p>  如果把双杭比作贵妇人的话,那么双杭的古桥就是贵妇人玉腕上的翡翠玉镯,那种由整体性焕发出来的美是无法形容的。在这方寸之地,集中了福州地区最古美丽的桥梁,像万寿桥、沙合桥、三通桥、星安桥、彬德桥、白马桥,环肥燕瘦,各呈其妍,这在国内诸如上海、青岛、大连、深圳这样的城市是看不到的。</p> <p>  首先说万寿桥,前面虽已介绍,一般人却不知还有许多言之未尽的地方呢!传说万寿桥的造桥元勋、台江头陀寺的主持王法助,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募化金银建桥,可是,他虽是拼将了所有的力量却还是杯水车薪。王法助圆寂前把徒弟叫到身边,拿了一把刀,砍下自己的一根手指告诉他说:“请你保管好它,30年后会有人来续指,他就是我的化身,会完成我的宏愿的。”30年弹指一挥间,此时已是元朝至正年间,一个风清月朗的晚上,有个姓王的御史来到寺里,正好是这个当年的徒弟接待。这个喜欢明查暗访的御史大人问道:“寺里的主持呢?”徒弟说:“老主持已故去30年了,新主持尚未到来。”交谈中很自然地谈到老主持为弘扬佛法,发愿建桥断指的故事。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王御史听了大惊道:“居然会有这样奇怪的事,在下左手无名指正好只有半截。”说完就请徒弟把遗指取来一看。王法助的遗指盛放在锦匣内,王御史小心翼翼地将遗指接到自己的断指上,居然一接即活,伸缩自如。他叹道,世界上再也没有这样奇的事了。又看到匣内王法助的遗言:“断指相接者,自是筑桥人。”王御史扑通一声跪在王法助的遗像前,发誓一定要建好大桥。经过20多个寒暑,大桥果然如愿以成。</p> <p>  小桥也称沙合桥,是古时从中亭街往北入城主干道上的必经之地。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福州太守王祖道在下杭街通往楞严洲的北港水域架设浮桥,通称北浮桥。崇宁二年(1103年),水道渐窄,又重修浮桥。后来北港在落潮时有沙地可涉。据《挥尘前录》载:“初,闽人谣曰南台沙合出宰相。”谣谶果然应验,有宋一朝,福州一共出了四个宰相,即章得象、余深、朱汉章、叶子昂,使人不得不叹服沙合桥的神奇。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也就是害死岳飞的宋高宗偏安杭州的时候,沙合桥又改为石墩桥,夯方型石柱,一步一墩,具有浓厚的闽中溪桥特点,俗称“跳墩桥”。随后又改为石梁桥,邑人称之为沙合桥,福州人口口相传至今。明成化六年(1470年),福州知府周纯将石梁桥改建成单孔石拱桥,称小桥。其时闽江南北港就有小桥、万寿桥、江南桥,合称三桥,并被文人集为“南台十景”中的“三桥渔火”。古人有诗赞道:“三桥暝色罩层江,万点灯光簇钓船。留与坡公吟晚景,流星煜煜水泷泷。”小桥历经了五百年农业社会和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考验,至今犹在,无怪乎“钱塘江桥之父”茅以升经过此地时“叹为奇迹”。</p> <p>  说到小桥,林国清先生说的一则励志故事令人耳目一新。宋朝有个闽清人吴正发在双杭卖粗纸,其子吴瑞有一手好木匠活,吴瑞有一双双胞胎儿子,聪明颖悟。由于吴瑞是官府木匠的头,福州太守吴铣为建桥的事造访吴宅,巧遇吴瑞之子吴世瑚和吴世涟正在厅堂读书,吴铣就以木匠祖师爷鲁班为题考作诗,吴世瑚才思敏捷,当场吟道:“臣父曾学鲁班机,预先造便一云梯。腰间常插吴刚斧,要取蟾宫第一枝。”吴太守宦闽,加上膝下无子,就找个机会对吴瑞说:“你那双胞胎儿子,送一个给我吧!反正我不会亏待你的。说实在话,本官想儿子想疯了。”吴瑞碍于吴铣这个顶头上司的面子,犹豫再三才答应。但只答应次子吴世涟作吴太守的螟蛉子。后来,吴铣以读书上进的理由,说服吴瑞将两个儿子送到府衙里读书。经过努力,他们通过殿试,被皇帝钦点,吴世瑚被点状元,吴世涟被点榜眼。据说殿试那天,皇帝曾一时欲以“以笔传笔”为由,让吴太守的螟蛉子吴世涟点状元的,却被吴世瑚的才思敏捷和一旁太监的“执斧柯传笔更传奇”的帮腔,最后“以才正名”。吴氏兄弟的吴姓亦是当年“十八姓随王”的后代,如果上述故事属实,则现当代亦有再版。笔者的福州八中校友吴孙焰曾获1963年全国高考理科第二名,福建省第一名。当时还是由现年93岁的陈汉章任校长。顺便说一下,旧时小桥头有著名的陈永盛漆枕龙凤枕,曾是闽都男女婚嫁的必备,由科举中人、清朝光绪年间内阁中书、十三省钦差大臣陈璧书写的“陈永盛”赤金底浮雕大字牌匾,就悬挂在店铺二进厅堂横梁中间,高调张扬着小桥头在科举时代的辉煌。</p> <p>  三通桥始建于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年),为敞肩式二墩三孔花岗石拱桥,造型优美,桥栏石板上刻有“嘉庆丙寅年仲秋吉旦造”。三通桥南北走向,此处三捷河河水往南流入闽江,往东穿过小桥的三叉河道即达道河。此地为三捷河与新桥仔河的交汇处,涨潮时,潮水交汇,在三通桥北张真君祖殿前形成“圣君殿潮水两头涨”的独特水文景观。1992年三通桥被列入福州市文保单位。2000年三通桥在中亭街改造施工中受损。2004年市政府对该桥进行修复,保持原状向西南扭转70度,位移47米,并与移建的陈文龙尚书庙毗邻。</p> <p>  彬德桥位于三保街75号边江道,建于明朝,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以后又重建多次。该桥为东北、西南走向,为著名景点北江滨闽水园和白马河连接处,称“白马河上第一桥”,为“驴友”喜爱,桥边有拿公石刻。该桥也是市级文保单位。</p> <p>  星安桥位于星河巷三捷河上,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历经嘉庆十年(180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宣统二年(1910年)、民国14年(1925年)、1993年五次大修。该桥为花岗石两墩三孔拱桥,已淤塞两孔。桥面两侧石板有“乾隆丙午新建”、“嘉庆乙丑年重修”、“垂裕堂张重修,惟善社监督”等题刻。人们说“一桥飞架,两铺相通”,星安桥连接着上下杭和苍霞洲,“两铺”指的是上下杭的“福星铺”和苍霞洲的“安乐铺”。桥名以“两铺”中各取一字合成。1992年星安桥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此桥文化积淀厚重。有八仙之一的纯阳子吕洞宾在星安桥卖汤丸与旧城内的渡鸡口李铁拐渡鸡上天合为野叟津津乐道的民间故事,更增添了风景如画的星安桥的童话色彩。</p> <p>  星安桥在清到民初,是城南交通要道。那时候,由仓山龙潭角乘摆渡船过江在苍霞洲道头上岸,星安桥是必经路线之一。来往的客商、进京赶考的举人,必先向桥亭的陈法师行香叩拜。举人行香是为了金榜题名;游宦的官僚行香是为了迅速打开局面,创造政绩,官升三级;行商的烧香则是为了大发利市,遇到大铺家;寻常百姓烧香则是为了平安纳福。过了桥后,在星安桥下,晚清时有一家吴番茹开的“冠魁理发店”,门口挂有吉祥对联“冠盖如云,大魁天下”。这些人烧香顺带理发,都是为了讨个吉兆。由于“冠魁理发店”的地利彩头,加上晚清五口通商后的风气渐开及新式理发工具的引进,“冠魁理发店”的生意十分兴隆,像篦头、洗发、刮胡子、修面、烫发,只是小儿科,即便是头部按摩、刮眼砂、扒耳屎、治耳病、点痣、矫正落枕、腰间韧带复位,甚至为妇女修眉、拔因内分泌失常而长出的粗毛等,吴番茹都笑脸相迎,他设计的发式,雅俗共赏,充满美感。传说一些举人进京前经吴番茹理过发后,往往考中,名字靠前。“冠魁理发店”解放后搬到中亭街,以它为主组建了“光辉理发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该店经理金大江不仅技艺精湛,气质也是风流倜傥,服务态度一流。八十年代店里的美发师徐大鸣是德发的六世孙,多次获省市技能大赛奖。店里有一个像王丹凤主演的《女理发师》名字叫宝珠的,也是技艺不凡,据说恢复高考后,许多双杭学子,经她理发,考上大学的不少。</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