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河口、柔远驿、新港,曾是福州的对外贸易基地

2014-11-10 10:48:11   来源:《福州晚报》2014年11月9日A17版    【字号
<p>  据《闽都记》介绍,宋代“河口”开始形成商港,并设有“临河务”管理与收税。当时从城内由水部门乘船出行,先至“河口”,再经三十六弯水路,抵达南台。宋庆历年间(1041—1048),“河口”弥勒院旁建有官办造船厂,作为对外贸易造船。绍兴四年(1134年)有文章介绍,“凡百货,舟载入此焉”,显示了“河口”对外贸易的盛况。元代,福州与元大都的海上交通十分发达,商业运输与朝廷官员来往,均在“河口”,并修建了一座最早的大型“妈祖庙”。</p> <p>  明洪武年间,中国和琉球国建立封贡关系。1474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至福州,原定“泉州通琉球”的中琉贸易的中心转移到台江琯后街河口一带。作为中琉贸易的枢纽,台江“河口渡”与琉球国的经济贸易、文化往来更加频繁。凡琉球国贡船、谢恩使、庆贺使、进香使、留学生等所乘船只,均在这里登岸。“迄于清代,河口仍为琉球商人集居之地,故老相传,当贡船来闽时,其地的繁华殷盛,曾为全城之冠”。政府规定:琉球国商人运来的货物,只能委托“赐闽人三十六姓”的后代在河口开设的“十家牙行”(俗称“十家排”)进行买卖交易。“十家牙行”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另建一座“琉球商会馆”,地址在水部“太保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为便利“夷船”往来,适应福州对外贸易需要,督舶内臣在“河口”尾开凿“新港”,使“河口”船舶能径直通闽江,入大海。河口周边现存有大量的海洋文物遗迹,见证了这段中外贸易交往的历史,其中,柔远驿(俗称琉球馆)最为有名。“柔远驿”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后人称“琉球馆”,原为“优待客人,以表朝廷怀柔”的善意,是琉球国贡使、通事、商人和船员等到福州后,安排食宿的地方。琉球馆前立一方石碑,上刻有“明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由泉州移至福州,并建柔远驿于此”。还有“进贡厂”,是琉球国贡品与商品在“河口”起岸后暂时存放的处所。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的“河口万寿桥”旁,立一块清康熙九年(1670年)鼓山方丈道霖撰写的《河口万寿桥记》石碑,从中可知古时这里称“河口渡”,是当时福州与海外联系的极为重要的港口之一。</p> <p>  琉球国等进贡船先在位于马尾的闽安镇经“巡检司”检验封舱后,才能进入福州内港河口,把贡品储存在“进贡厂”内,择期运往北京朝贡。据日本学者赤岭诚纪《大航海时代的琉球》的统计,明、清两代,朝廷共派遣册封使臣达43名,册封琉球国国王23次。琉球国使团来河口琉球馆多达884次,其中,明代537次、清代347次,足见闽安镇港口和“河口渡”在中外交往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p> <p>  由此可证,“河口”、“柔远驿”、“新港”是琉球国“进贡”船和贸易船的集中地。今尚存的琉球国船只的停泊地“河口万寿桥”和琉球国人员的住所“柔远驿”,是中琉两国贸易和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分别被列为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div style="page-break-after: always;"><span style="display: none;">&#160;</span></div>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