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檀香飘过潭尾街

2015-03-02 15:16:16   来源:《福州晚报》2015年3月2日A22版    【字号
<p>  潭尾街,早在宋朝就形成了繁华的商市,《榕城考古略》早有记载。沧海桑田,像潭尾街这样的古老街名,福州已不多见。潭尾街的地名,一说与人事相关。传说,这条街有一座妓院,内中一妓女名杏花,与一富商子弟包少爷相好,包少爷回家取钱为她赎身。再相见时,包少爷衣裳褴褛,杏花嫌贫爱富冷落了他。包少爷将用船运来的檀香床当场焚烧。檀香的香气顿时弥漫整条街。“檀”与“潭”福州方言谐音,从此,这条街就叫潭尾街。</p> <p>  此说法只是推测,其实,潭尾街街名与潭有关,闽中人说的“潭”通常指深不可测的水渊,潭尾街的对岸,是仓山黄柏山脚下的龙潭角,说明龙潭有可能在闽江中。宋时,潭尾街为临江商埠,与江中龙潭亦在淼淼一线之中,称潭尾亦无不可;大庙山上有钓龙台、钓龙井的遗迹,明朝诗人王偁有“空潭龙去山河改”的诗句,还有人说,南禅小学旁的三口深井即是古潭的遗址;潭尾街靠近三保处,曾立有米芾书刻的“全闽第一江山”和赵汝愚书刻的“古南台”石碑,《闽都别记》也说闽江白龙江一段深不可测,这些都说明潭尾街的得名与深潭有关。</p> <p>  潭尾街临星安河,风景如画。相传晚唐诗人罗隐到过这里,福州人说罗隐是“乞丐身,皇帝嘴”,《闽都别记》对罗隐记载颇详。潭尾街宽三四米,长五六百米,花岗石铺面,行人车辆走的多了,光亮如釉。每隔一段路就有一个为防火而建的广窿穹,带有浓厚的闽中建筑风格。</p> <p>  据明万历《福州府志》记载,明代福州市区向南延伸了10多里。南门外有中亭市、南台街(下杭街)、潭尾街、下渡街等四个街市。当时下杭街又名南台街,“俗名潭尾,委巷甚多”。省社科院的徐晓望教授也说,“潭尾街有个潭尾市,也是一个热闹去处”。明朝王应山著的《闽都记》说:“潭尾街,在龙台南漈江浒。委巷纵横,民居鳞次,鱼盐成市。”</p> <p>  福州本土工商史家张鼎衡又一说,潭尾街的形成当在元、明时,即当宋、元“上下航”街市形成后,明代才有人入住,“五保七社”是清代的称呼。潭尾社属于一保,因白龙江中有许多潭,并有白龙,所以潭的头就叫龙潭。清末有龙潭书院,林纾在未译书前曾经主讲于龙潭书院。潭的尾在沙涨成陆后,才叫潭尾社。潭尾街的地位与上下杭鼎足三分,位于潭尾街的妈祖、土地庙、南园、蛤蟆、水仙等五座道头就成了上下杭的吸盘,既发展为商市,又奠定了水路运输的基础。民国初年,以隆平路以东的一段小路并入潭尾街,俗称“潭尾街尾”,如今,苍霞新村改造后,仅余潭尾街尾了。</p> <p>  旧时潭尾街十分繁华,钱庄业、出票店就有七家,占全福州出票店的七分之一;土纸业著名的有执同业牛耳的“曾长兴”土纸行及“黄茂泰”土纸行;木材业有“倪天兴”、“倪天益”、“天申福”、“新福记”、“义隆”木商行五大板行以及“天福”、“天山”、“同春”酱园店,“玉利”、“玉美”棉苎店;百货业有郭兆梅的“华南”棉纱行和“方成记”苏广百货行及赵鹏翔棉纱行。“方成记”建有一座洋楼,以显其财力雄厚,其在抗战中经营海路“曲线贸易”获利颇丰,正符合了双杭的一句俗语:“刣头的生意有人做。”在潭尾街尾的观音庵对面,有原香港福州同乡会会长柯伯诚的家。柯伯诚生于1913年,8岁丧父,靠母亲做女红维持生活。早年辍学当学徒、工人。20岁时在下杭路开水产土产店,获利颇丰,后去港经营福建土特产生意,并拓展到南洋。1942年他改营国产百货业。1942年香港沦陷,他不当日本顺民,率领196位乡亲徒步跋涉月余回到福州。后在港开设服装厂、玩具厂。改革开放后,他在大陆开展“补偿贸易”,并任香港“俊昌”、“伯诚”、“诚昌”等公司的董事长。其在潭尾街尾的房子三落透后,由他胞妹柯瑞英管理。柯宅对面的观音庵是举子进京赶考的必经之地,该庵有缅甸玉观音一尊,颇为珍贵。</p> <p>  潭尾街23号是私营“华南”商行郭兆梅的私宅。1950年11月,以杨依俤为首的闽侯南港“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福建总队”第二纵队9人,于8日晚窜入抢劫。市公安局在土匪中埋伏有线人。当他们实施抢劫时,被埋伏在商行周围的公安战士包围。经半小时的枪战,除3名匪徒跳河(后被抓获)外,其余匪徒均被当场击毙、击伤和活捉。战斗中,我方驾驶员杨松道牺牲,被追认为烈士。</p> <p>  潭尾街有毗连的13座大房屋曾是“曾长兴”土纸行。该行崛起于19世纪90年代,老板曾文乾,原籍长乐。曾家的主要收入,靠各地客商销售额的佣金,这种行栈业务,习惯上有预付金,此笔流动资金多向钱庄贷款。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海纸每担从白银七八钱跌至二三钱。投机客商纷纷将货作价贱卖给“曾长兴”土纸行,走投无路时,经纪人黄述经四处奔走,才勉强维持。然而否极泰来,社会上传来法军主将孤拔被闽江口长门炮台大炮打死的消息,海纸涨了好几倍。福州北号向“曾长兴”土纸行争购存货,使将要破产的曾家起死回生,顿时成为暴发户。曾家资产在兴盛时达百万元以上,除了潭尾街的房子,在下杭路有十三座,苍霞洲有十座大仓库,还在仓山对湖路建一座三层洋楼厝,在鼓山乡购有良田百亩。曾文乾生有两个男孩,长子曾宜不成气,妻妾成群,坊巷人称“十二月花”;次子曾万颐一生从教,是福州市最早的生物特级教师,也是名师,曾任福四中教务处主任。曾文乾身为儒商,晚年创办四端中学。四端中学解放后并入福州四中。</p> <p>  潭尾街最有特色的商业是木材业,据说义洲一带的木材是全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大老板大多住潭尾街。木材商倪文彬故居面积761平方米,四进,头进在潭尾街102号,为典型的中西合璧民国建筑。倪文彬三兄弟在潭尾街开了“倪天益板行”,三兄弟主营木材,兼营中药材。倪宅用的木料都是精选的,大厅门扇是楠木精心雕刻的,墙为杉木,每根木柱都是百年以上的杉木,头尾一样大。第三进大厅两侧厢房有两层楼,二楼通过走廊与天井的二楼披榭相连,披榭之间又通过走廊相连,使房子产生一种结构美。</p> <p>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琉球人魏士哲在福州柔远驿留宿时,从该国贡使魏应伯口中得知,其手下水手丰氏与那岭患有兔唇,被住潭尾街的福建上杭人黄会友治好,并且没有疤痕,就想向他学习,以治好琉球王。魏士哲随即赶往潭尾街黄宅,不见其人,有人告知已上船回乡,魏赶紧去追,在河上追到。黄会友被其感动,收为入室弟子,把不传外人的修补兔唇祖传之术倾囊相授,并送了一本祖传的医学秘籍给魏士哲。魏士哲后来治好了琉球王孙尚益的兔唇。魏士哲因此成为名医,现代日本人追认他为日本全身麻醉的创始人。</p> <p>  潭尾街土地庙道头对面有个弄堂叫碗弄,因有水路码头,便于运输,成为福州旧时有名的陶瓷集散地。笔者翻阅史料时,在《茶叶鸦片贸易对19世纪中国经济的影响》一文中,居然找到潭尾街是当时茶叶贸易生产集散地的证据,一个外国人在文章中说:“福州四周的潭尾街地区,今年也生产了小种茶。”</p> <p>  潭尾街由于“委巷纵横”、“七转弯,八转弄”,地形复杂,成为我党地下活动的好场所,潭尾街42号的同和锡箔杂货行,曾是中共闽浙省委的地下交通站。</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