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话说“洪家茶”

2015-11-09 09:39:38   来源:《福州晚报》2015年10月31日A17版    【字号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2015/11/09/7bbacd1bf8d31a36c3e9205e5b1c7097.jpg" alt="" width="400" align="" border="0" /></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2015/11/09/265d3430a38df732e9d3d9f87dde3f3f.jpg" alt="" width="191" align="" border="0" /></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2015/11/09/23fc62c5cb561d75afe318d7ab3cd546.jpg" alt="" width="186" align="" border="0" /></p> <p>&#160;</p> <p>  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后,福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茶港。当时,福建各地的茶叶都在这里出口,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花茶的流行,福州有六七十家商户经营,他们以茉莉花茶为主,也有应市场需求,以珠兰、水圭、白玉兰、柚子花窨制的。他们中最著名的有三家:“洪怡和”、“福胜春”、“洪春生”。这三家同属于台湾金门洪家开的,居福州茶商魁首。当时的北口茶客的口头禅说,“刀牌香烟洪家茶”,意思是两者可以相提并论,是烟茶业中最常见、热销的品牌。</p> <p>  洪家祖籍江西乐平县,北宋末“靖康”之变,金军大乱中原,洪家祖先洪楷公于南宋绍兴年间迁徙至金门烈屿岛的青岐村。据洪家四世孙洪植锦说,洪家老厝背后有个小山坡,前面有个大水潭,左边是清水岩祖师庙,右边有座关帝庙,正前方是一望无际、浩瀚的台湾海峡,风水极佳。洪家茶的创始人洪天赏生于1859年,年幼时其父早丧,精神得到磨砺,十分坚强,很早就到福州闯荡。由于天资聪颖,习文练武,达到较高境界。洪氏旧宅初在坞里,即今之台江安平附近,与尚书庙相隔仅数十米。洪天赏年轻时经常去尚书庙玩耍,深受民族英雄陈文龙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某一天,坞里有户人家不慎失火,结果火烧连营,烧毁了一大片木屋。灾后重建,有一个盖房子的外地人调戏一新寡妇,洪天赏年轻气盛,眼里容不得沙子,就上前阻止,说话激烈了些,惹恼了那人。那人手持铁锤恶狠狠地向洪天赏冲来,被洪天赏飞起一脚,踢翻在地,跌了个嘴啃泥,一旁的十几人见同伴吃了亏,就放下手上的活围过来。为首的抄起铁棍在洪天赏面前狂舞。洪天赏大喝一声:“哪方呆仔敢到坞里撒野!”说着顺势夺过铁棍,不顾手上流血,独自与“木匠帮”死战,几分钟后,一大群闽南乡亲火速赶来,“木匠帮”落荒而逃。洪天赏撕下一角衣襟包扎了伤口,向闽南乡亲作揖称谢而去。从此,洪天赏名声大噪,有人说他仗义,在坞里脚一跺地地都会震。</p> <p>  福州的商帮以兴化帮为最,闽南帮次之。洪天赏从业之始,先经营航运业,后又开土特产商号“洪怡和”,这是1901年的事。此时,洪天赏对坞里的房子进行改扩建。洪家后代都知道,洪氏祖宅改扩建时,开挖地基,沙坑里竟然有几担活蹦乱跳的塘虱(革胡子鲶鱼),大家纷纷说不能吃,快请风水先生来看。风水先生端着罗盘在宅基地四周转了转,神秘兮兮地说:“这是塘虱穴,居住此地的人不贵即富。且一生与水草结缘。”洪天赏深信不疑,从此秘而不宣,不断地琢磨“什么是水草呢”?其实,坞里临近闽江,为闽江冲沙堆积而成,俗称“沙洋浜”,发现塘虱也在情理之中。洪家在坞里的大厝占地九亩,共有五进大厝。最后一进建有洪氏家祠,当时台江著名的罗氏家祠尚未建设,能与之相比的,就是下杭路的南丰曾家祠堂,再也没有第三家了。</p> <p>  洪氏家祠大门上方有块花岗石横额,阴刻有“金门烈屿洪氏迁省祖祠”,其字出自宣统帝的老师陈宝琛。当时老厝正厅中摆放洪天赏着道衣的一幅大画像,旁边有大书法家洪亮书写的卷轴:“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指的是洪天赏一生行善。据洪家的后人说,著名的同光体诗人、书法家郑孝胥还为洪天赏写过贺寿屏,洪家重印了许多,分发亲朋好友,作为练习书法的字帖。洪家坞里老宅毁于1955年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二</p> <p>  洪天赏早年航海经商是因为年轻,据说曾发生一次海难,在浙江一带的海面。那时跑的是山东船“大麻伞”。天有不测风云,遇到恶浪排山倒海,船还是翻沉了,洪天赏水性好,抱了一块破船板游回岸。大难不死的他从此将重点转为贩茶,于1885年将“洪怡和”商号改名“洪怡和茶庄”,逐步从自销茶叶转为自销自产茶叶。</p> <p>  要说明的是,“洪怡和”商号其时已是闽省航运业的翘楚,甚至代替了英国“怡和洋行”的船运业务。此时为什么转型,至今仍然是个谜。1896年,由于轮船代替了帆船,洪天赏彻底结束了航海生涯,从此专心于茶叶的制售。1897年,洪天赏在厦门管理“洪春生茶行”,后移至福州坞里祖厝。期间洪天赏主要负责销售,制茶由儿子洪发绥负责。至1901年,“洪春生茶庄”已有相当规模的实力,除坞里总厂外,中选路一带还有分厂。洪发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1902年将“洪春生茶庄”更名为“福胜春茶庄”。“福”是饮水思源,纪念师门“福生隆茶行”,“胜春”则是立志要超过所有带“春”字的茶行商号。洪发绥读过五年私塾,后投身茶业。</p> <p>  洪发绥宅心仁厚,20几岁时去福州西郊西禅寺游玩,在一棵古荔枝树下,巧遇一位高僧。高僧说所有成功人士都是广结善缘,服务大众,他牢记在心。又与鼓山涌泉寺长老虚云结为忘年交,得到不少指点。后来他干脆将“我愿结识天下人”印在“福胜春”茶叶罐上。充分说明了这位企业家的智慧。</p> <p>  有一件事情足以说明洪发绥经商的过人之处。洪发绥为了赶在每年的花茶在北方头彩开市的先机,秘密开发特别的茉莉花茶酵母,用三倍于平常锡箔纸包装,先期运到北方,密封后藏在地窖。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来年头批茉莉花茶窨制的最后一道工序省下来,直接发至北方,然后开窖,取出酵母重新用木炭火焙制。这样兵贵神速,既占了市场的先机,制出的茶叶又是茶香幽远,为老茶客所喜爱,一举多得。三</p> <p>  年少老成的洪发绥深知,花茶制作成功的基础在于保证优质茶叶的充足货源,为此,他的足迹踏遍了闽粤赣的山山水水,同时将福建的一些地方名茶通过洪氏企业在全国各地的销售链介绍出去,甚至跨洋过海,打造茶叶销售的“海上丝绸之路”。洪发绥还到福州人聚集的新加坡、菲律宾等南洋各地考察,他发现南洋瘴气重,气候炎热,可以以洪家的茉莉花茶、福安的白茶、建宁的莲心茶,作为市场的敲门砖试探。结果洪家茶大发利市。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南洋群岛,几乎没有人不知洪家茶的。洪发绥在蚕食周边市场后向欧美、苏联市场大举进攻,致使他的国际贸易的远交近攻战略初步奏效。可惜,1941年福州沦陷,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打乱了他的宏伟计划。</p> <p>  随着内外贸局面的打开,洪家面临着解决扩大生产的瓶颈制约。1926年,洪发绥看重了双杭这块风水宝地。他在著名菜馆“广裕楼”附近,一面收购旧银元局大楼,买下相邻的三亩多地,新建了一座四层楼的水泥结构的大楼,因为是做制茶车间,墙体厚达48厘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冬暖夏凉。该茶楼的天花板有两层,屋顶是大块的玻璃砖,透光性好,有利于技术员辨别样品的优劣。</p> <p>  洪发绥又名洪活水,民间称“活水伯”。他讨了三房太太,生了十个儿子,为汝字辈,分别名为端、方、正、直、烈、屿、青、岐、康、宁,前四子的名字注重人品,后四子的名字表示不忘祖地,最后二子的名字则是生活在动荡中国的人们常有的,寄托了洪发绥追求健康安宁的梦想。</p> <p>  1931年,洪发绥将“福胜春茶庄”改名为“福州福胜春制茶厂”,标志着洪家茶走上了机械化制茶、规模化生产的大道。洪发绥也踌躇满志地做起了飘香全国乃至英伦欧陆的花茶之梦。三子洪汝正后生可畏,与协和大学的王调馨教授配合,两人研究了数个寒暑,终于研究成功系列化的花香香水。洪汝正还亲自操刀,在洋铁模板上刻一翘起的大拇指图案,在图案下刻有“科学精制,天下第一香”,并用油墨刷在夜来香花茶包装箱上。这无异于是洪家茶向科学进军的宣言书。同期,洪发绥开发出了利用茶碎茶末制出的即饮方便茶,成为现代袋泡茶的滥觞。1934年,茶厂年产花茶四万多担,常年员工一千多人,两百多位制茶师傅,许多师傅来自上街新洲的金姓村民。实际上,新洲早就是优质茉莉花的种植基地。此时洪家茶也像大部分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一样,正经历着自身发展的黄金年代,据洪发绥的《思安堂日记》记载,1933年终结账,自有资金621万元(不包括不动产及上海康元厂、福州电灯厂、股票等)。此时,洪家产业的茶庄和代理商在国内的已有30多处,国外的还有菲律宾的“胡合兴”、韩国仁川的“万聚东”、印尼泗水的“振东栈”、新加坡的“炳记”等。洪发绥将国内国外的分号分别印制在不同的茶叶罐上,创造性地开创了现代商业连锁经营模式。</p> <p>  1929年,“福胜春”选送的“珠莲心茶”获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特等奖;1930年比利时的世界博览会,“福胜春”的“洪家茶”荣获银牌奖。一时间,“洪家茶”锦上添花,销量继续猛增。兴致勃勃的洪发绥遂于1945年在台江鸭姆洲购进三十几亩地,以其中的10亩地建设现代化的工厂,剩余土地作为储备,暂时作为茉莉花种植基地。四</p> <p>  大凡成功人士皆德才兼备,洪天赏父子亦不例外。洪天赏、洪发绥与革命党林森有过较多交集,受林森等人的影响,他在厦门成立了“悦颐堂”,从事慈善事业。该堂广结善缘,施药、施棺、施书、施粮、施钱成为经常性的工作。如厦门“洪春生茶庄”还经常派出伙计照料金门乡亲的生意,有困难的金门乡亲每人可领到大洋3元—5元,去南洋谋生可领15元做路费。对这个仗义疏财的孟尝君式的人物,六七十年后,故乡人仍然念念不忘。洪天赏的曾孙洪植锦参加2001年直航首航金门,金门乡亲洪福田拉着洪植锦的手说:“我去过你们坞里的老宅,好大呀!天赏公每次回青岐,都会带回一对大大的福州灯笼,希望为洪家添丁添福。”</p> <p>  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明洪发绥的为人作风。1901年前后,洪家独资兴办了南郡公学,亲任南郡会馆理事长。南郡会馆的圆雕龙柱和柱础均用青石,工艺精湛,出自闽省惠安名匠之手。据传,因为雕刻的活龙活现,差点被皇宫征用,后报有一颗龙牙缺角,才得以保留。建馆之初,曾受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砌会馆右墙时,当地人叫一寡妇搬张椅子坐在右后墙体五分之三的位置上阻碍施工。施工方与闹事者商量了好半天没结果,会馆的管事向洪发绥汇报。洪发绥通情达理地处理了。他说,就从寡妇所坐地方的后面开始砌墙。因此,会馆的右墙不是直线,从前面至约五分之三的地方内缩32厘米后,再砌直线墙体与后墙体连接。这个办法既给足了当地人面子,又保证了工期按时完成,一时间传为佳话,也说明了洪发绥仁义著称的优良品质。南郡会馆边上的小巷称汤房巷,又称南馆巷。</p> <p>  早年,福州“乾和裕钱庄”发生滚票事件,情况十分危急,该钱庄老板找到洪发绥要求帮忙筹集15万现大洋。洪发绥急人所急,马上作担保,替他向中亭街中国银行借钱应急,另一方面让人在钱庄大门上贴出告示:“凡持乾和裕钱庄票者,不论多少钱,三日内可到苍霞洲福胜春制茶厂或坞里福胜春茶庄取现。”署名洪发绥。此后,中国银行用小汽车每趟运大洋8000元,运了三趟,这事件就有了完美的结局。洪发绥与钱庄关系好、威信高也非一日。一战后,福州许多钱庄存有大量茶庄的“死押”茶叶,但钱庄对贩卖茶叶却一窍不通,钱庄通过关系人找到洪发绥帮忙。洪发绥二话不说,就通过洪家在国内外的销售网络,迅速地将茶叶销掉。此事既解决了钱庄的燃眉之急,积累了人脉,又为“洪家茶”今后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口碑。所以,1935年,福州钱庄业巨商发起成立福州商业银行,由晚清翰林、民国省财政厅厅长陈培锟提议,洪发绥众望所归地成为首任董事长。</p> <p>  洪天赏、洪发绥父子虽然都不是慷慨激昂的革命家,但却也有革命家的气质与担当。上世纪20年代,有一位革命者负伤在洪家的坞里疗伤达半年。据曾担任过厦门市人大常委的洪菊井说,其父亲洪水龙曾经受洪发绥所托,利用去崇安采购茶叶的机会,每次带200块大洋,暗中支持崇安游击队,时在1929年至1932年间。洪发绥深明大义,他购买了30几万法币公债。抗战爆发后,为了避免被日本人拉去当维持会长,他不惜关闭了茶厂出走厦门鼓浪屿,保持了民族气节,受到了闽都人民的景仰。</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