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中琉友好关系的重要实证——福州河口柔远驿

2015-11-23 16:38:20   来源:《福州晚报》2015年11月21日A17版    【字号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2015/11/23/c3f6238a78964b8664145244204756f4.jpg" alt="" width="360" align="" border="0" /></p> <p>  琉球馆及其周边的</p> <p>  保护和建设</p> <p>  由于河口一带历史上的繁荣景象,在琉球馆周边还有诸多值得保护的文化遗迹。</p> <p>  琉球商会馆 柔远驿建立后,琉球商会馆遂废为民居。清道光年间,又开始复建,名琼水球商天后宫,宫内有大殿、两庑、戏台,宫外有木房数座,仍供琉球商人住宿和存放货物。道光十九年和二十二年,福州府闽县知县和福州府闽县正堂曾两次勒石告示,保护庙祀。清末,柔远驿废后,就归十家排管理,先后沦为国光火柴公司、某肥皂厂、酿酒厂。1958年,作为琼东小学校舍,后改为五一路小学、太保境小学、红色小学,现为台江区第五中心小学校址。</p> <p>  “十家排” 清末,柔远驿废后,仍有福州十家琉球商,继续在河口一带开展中琉贸易活动,成为中琉继续发展中的商业贸易形式,形成有名的“十家排”。《闽县乡土志》载:“柔远驿,即琉球会馆,在太保境后街。前有十家排:李、张、林、王、郑、宋、丁、卞、吴、赵各一户,代售琉商之货。”这是一般的说法。另有三说:一是赵、马、卞、丁、刘、李、宋、杨、林、郑十家;二是李姓两家,其余八家为卞、郑、林、杨、赵、马、宋、刘;三是李姓四家,郑、宋、丁、卞、吴、赵各一家。</p> <p>  “十家排”又作为地名,即今琯后街。清代称太保境后街。当时琉球运来的商品由十家商人代销。他们联合起来在柔远驿前建一列店铺,称“十家排”。民国后废,改称琯后街。</p> <p>  河口万寿桥 位于万寿路11号旁。又称尚公桥。清康熙七年(1668年),于重建柔远驿时,鼓山涌泉寺成源禅师募建。三孔石梁桥,长34.9米,宽3米,两个舟形墩。桥东西两端各有石阶10级;桥上有望柱、栏板,桥两端各有石狮子两只。中间一孔高出一尺许,以便较大船只通过。明、清时期琉球国进贡船只均在此停泊、上岸和装卸货物,是中琉通商贸易的友好实证,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旁竖有鼓山涌泉寺方丈道霈撰《河口万寿桥记》碑,现收藏于山碑廊。</p> <p>  万寿庵 位于河口万寿桥侧。清康熙七年(1668年),鼓山涌泉寺成源禅师于募建万寿桥时修建。面积280平方米,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围以风火墙。庵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寮舍等,主祀观音菩萨。清代随朝贡团前来的琉球国官员、商人,常到庵中瞻礼,并留下记游诗篇。2015年3月桥侧新建万寿总堂。</p> <p>  路通桥 位于新港街道路通居委会湾里。明王应山《闽都记》载:“路通桥在河口尾,宋建。”三孔石拱桥,跨新港路通河上,东北西南走向,长30.7米,宽3.6米,两端各有石阶13级。桥上立望柱、寻杖,施栏板。桥东北端竖清道光乙丑(1829年)修桥碑记一通。额横刻“路通古迹”,碑文有“盖闻路通桥道,建自唐太宗贞观年间,经程国公建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路通庵 位于路通桥东北端,临路通河沿,又称武圣庙。清代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有大门、戏台、厅堂。牌楼式门墙,正中石门框大板门,左右有石券顶边门,门额嵌“路通古迹”横石匾。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马鞍式风火墙;戏台设在厅堂右侧。石柱楹联描述附近十三乡乡民祀神史实。清代曾是琉球国使者、商人祈愿之处。</p> <p>  耿继茂别墅遗址 位于国货东路南公园。建于清初,总面积2.3万平方米,坐南朝北。原有桑柘馆、荔枝亭、藤花轩、望海楼和梳妆楼等亭台、楼阁、池桥。清末民国初,增建左公祠、英烈祠、国货纪念馆等。20世纪30年代在公园口立“请用国货”石碑(现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院)。今古建筑大部分被毁,遗址辟为南公园,正在修复。</p> <p>  福州河口地区作为福州与琉球交流的文化史迹众多,希望予以全面保护。不仅上述周边的文物点,而且整个风貌区都应予以保护。有关部门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应重新考虑新港街道的功能,认定其为中琉史迹文化保护区,统筹规划,逐步实施,提高文化档次,保住丰厚的文化遗产,以进一步弘扬闽都文化。(下)</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