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记忆中的大庙山火警瞭望台

2015-12-22 08:58:58   来源:《福州晚报》2015年12月20日A12版    【字号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2015/12/22/f82f714f401c5d9e929096a3ed2a5664.jpg" alt="" width="273" align="" border="0" /></p> <p>  福州闽江北岸不远处有座小山曰大庙山,相传,古时山上建有闽越王庙,故而得名。山巅处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火警瞭望台,当年它是南台(台江区)的地标性建筑,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p> <p>  福建山区盛产木材,旧时福州民居普遍为木质结构,百姓戏称“纸褙福州城”,常发生火灾。福州话有一句谚语:“火烧厝好看,难为东家。”1954年1月20日,一场大火过后,昔日繁华的临江、达道两街区荡然无存,上千人无家可归。1991年8月17日,河下街失火,烧毁房屋百余幢,现场惨不忍睹。当年一旦不慎失火,人们便鸣锣呼救,四邻前来相帮,以减少损失。那时救火器具十分简陋,仅有水枪、手摇水泵等,效率低下,每次火灾都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为了保障本社区的安全,各街区群众自发组织了救火队(会),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福州最大的民间团体——福州救火联合会,以便在救火时统一指挥、协调行动,相互配合,提高救火效率。</p> <p>  当时,福州尚无观察火情的专门场所以及人员配备,亦无电话等现代通讯设备,由于信息不灵,往往延误了宝贵的救火时间。为了及时发现火灾发生并在第一时间发出警报,1926年秋,福州救火联合会筹集款项,在大庙山修建火警瞭望台,又称警报台、钟楼。南台大庙山地处鼓楼、仓山之间,视野开阔,选址于此有利于观察福州全城的情况。瞭望台终年日夜有人值守瞭望,遇到火灾即用火铳鸣炮并敲钟报警。抗日战争时期,发现敌机来袭,瞭望台即摇响警报,以便群众及时躲避,减少人员伤亡。当时防空洞十分简陋,百姓多是躲在自家的床下,以求保命。上世纪50年代,台海局势紧张,台湾军机不时前来袭扰、轰炸,瞭望台也发挥了重要的报警作用,空袭警报以鸣两长声为号,解除警报则鸣一长声。此外,每日上午六时至下午六时,瞭望台每小时正点就会敲小钟报时一次;每天中午十二点整鸣炮一响,以便周围群众校对时间,当时钟表尚未普及,给百姓提供了生活便利。</p> <p>  瞭望台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高约23米,呈立柱状。砖木结构,基座用石条铺设,上层以青砖垒叠砌成,下半部墙体厚度0.9米,上半部缩减为0.7米。建筑物有七层,下五层每堵墙开有一扇窗用于采光,上两层每堵墙开有两扇窗,便于观察外部情况。上三层铺设地板,是值班人员的住处及工作场所,下四层用木材架设螺旋状楼梯,作为登楼之用。</p> <p>  1950年,儿时的我曾随父前往瞭望台参观。进了大门,登梯百余级到三楼房间。值班人员正在观察窗外四周情况,这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据他介绍,发现火情时即在火铳中充填火药、点燃引信,伸出窗外并对着火灾方向鸣炮报警,随后敲响大钟,若鼓楼失火,以连续单声为号,台江连续两声,仓山连续三声,方圆十余里均可听到低沉而洪亮的钟声。而后立即报告救火联合会,组织各救火队火速前往救援灭火。他指着墙上的电闸开关说,过去发现敌机飞临福州时用手摇警报器,十分费力,现在改用电动的,方便多了。不久前,瞭望台还安装了电话,遇有紧急情况即可电话联系,消息灵通多了。他笑着感叹道:“这份工作看似清闲,收入也低,但责任重大啊!”</p> <p>  楼上房间面积约10平方米,屋内陈设十分简单:一张小床、一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支火铳以及一架老旧的双筒望远镜。我好奇地端起望远镜对着窗外环视,东郊的鼓山、西郊的旗山似乎近在咫尺。又好奇地拿着火铳仔细端详,它的顶部是直径约10厘米、长约80厘米的铁管,后部连着木质把手,长约100厘米。登上二楼,见梁上悬挂着铜铸大钟,直径1米有余,边上还挂着报时用的小钟。屋顶平台是水泥的,边缘四周安装了铁制围栏,以保障人员安全。在此眺望,福州城一览无遗,尽收眼底。平台中央有一座约5米高的铁塔,塔顶装有风向标,旁边放着一台电动警报器。</p> <p>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采用更先进的方法监测城市火警;同时,1958年夏季人民空军进驻福州之后,敌机再也不敢贸然来犯。随着社会的发展,福州处处高楼林立,瞭望台周边被许多高大的建筑物包围,瞭望台失去了初衷设计功能,最终被弃用封闭,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p> <p>  如今,瞭望台废弃空置,多年失修,破旧不堪,但仍屹立在大庙山。它见证了福州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岁月沧桑,成为老一代福州人心中的集体记忆。</p> <p>  近悉,大庙山列入福州市上下杭规划区保护框架之内,期盼这座近百年历史的瞭望台能列为历史文物,得以修缮和保护,让它重现昔日的风采。</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