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专题 >> 上下杭征收工作启动 >> 正文

城廓南有市城廓南有市重温重温““双杭双杭””梦

2013-12-01 14:43:22   来源:《福州晚报》2013年12月1日A16版    【字号

     

  有三四百年历史的福州台江区“双杭”商业街的保护性修复、开发与改造工程,已排上了市、区两级政府的议事日程。这一工程将使古街旧貌换新颜,为台江区打造独具特色的古代商贸与现代物流相结合的文化品牌,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历史借鉴。

  “双杭”商业街,是福州古代各府、州、县农副土特产品运入省垣的集散中心。作为“闽商”的发祥地之一,在海内外颇有影响。由于房地产商的无序开发和有关部门的“急功近利”,对“双杭”商业街或“斩头去尾”,或“中心剖腹”,许多名店、老铺、行栈、公司、深宅大院等,被随意拆毁。现存的街区面积不及原有的三分之二。

  南台地区自古是商贸旺地,“双杭”是福州最早形成街市的商业街区。“闽商”之一的“榕商”,就是从这里启航向海内外发展的。要打造“商贸文化”的品牌,重铸昔日的辉煌,非“双杭”莫属,让海内外“闽商”等待已久的愿望得以实现。笔者对“双杭”商业街做过一定的调查和研究,曾在《福州晚报》以《双杭老铺回放》发表了52篇系列文章。现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保留原有古街区布局重温昔日的“双杭”梦

  台江古称“南台”,具有“面江临海”的区位优势,自古就是福建各地商品运入省垣的集散中心。明、清以降,大庙山南麓的“上杭”和“下杭”的两道沙痕,原为闽江停泊船只和装卸货物的水运埠岸,逐渐形成“陆洲”后再演变为繁华的商贸街区,直至福州解放前夕。

  “双杭”之北的惠泽山(大庙山),在闽都发展的历史上曾举行过两次“册封礼”:一是公元前205年汉高祖刘邦在此册封无诸为“镇闽王”;二是五代后梁太祖朱温派翁承赞为使臣,在此册封王审知为“闽王”。从某种意义上说,闽都的历史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五代之后,历宋元明清诸代,因“双杭”街区地处闽江前沿,明末清初已发展成为“闽商”的发祥地之一。“双杭”的一些商人,不满足于在福州及其周边地区发展,他们从这里启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把商务扩展到台港澳及东南亚。他们在海外发迹,不忘故土的乡情和亲情,不忘“商神”张真君的庇佑,不忘在“双杭”艰辛创业的历史,不忘在此从事商贸活动时留下的“二横三纵”的街区布局。“二横”,即北为上杭街,南为下杭街。“三纵”,即东从崎顶(古称横山铺,今属八一七中路南段)到小桥头;中从龙岭脚到妈祖道(古称油巷下,今称隆平路);西从海防前口(今称延平路)至舍人巷(今称白马南路)。每条街还有许多狭小的巷、弄穿插其间,连成一体。名店、老铺、行栈、商行、会馆、深宅大院等,星罗棋布,鳞次栉比。数百年来,有的地名延续至今。

  保留原有的古街区布局,就是探寻数百年来“双杭”商贸历史发展留下的印记,为海内外“闽商”寻根访祖提供创业历史的轨迹,打造和重铸昔日“双杭”商贸文化品牌,展望新时期更加美好的前景,重温并再现挥之不去的“双杭”梦。“双杭”地区文物胜迹多文化底蕴深而厚

  “双杭”背靠惠泽山,南临三捷河。文物胜迹甚多,许多是市、区级文保单位。惠泽山上就有汉初无诸和五代后梁王审知“封王”处建的越王台、越王庙,以及传说中余善在此钓得白龙而建的钓龙台、钓龙井和登高石等胜迹;宋代建的碧光亭、达观亭,还有福州郡守赵汝愚手迹“南台”和书法家米芾“全闽第一江山”的刻石;近代有去毒社、戒烟局、志社、诗楼等遗址,可圈可点。许多名宦、诗人、学者览胜后,发思古之幽情,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如唐代的黄滔,宋代的黄裳、蔡襄、李纲、程元邵,元代的萨都剌,明代的林瀚、陈第、徐熥、曹学佺,清代的张际亮、叶观国、林寿图、徐继畲等。叶观国的《题闽越王无诸庙》诗:“一张曾传汗马劳,千年遗庙在江皋。入关豪杰知多少,逐鹿中原识汉高。”李纲的《达观亭》诗:“峭峻钓龙台,飞亭压其端。旷达四无际,因之名达观。……鸣弦俯清流,对水环苍山。重拂襟尘净,从带夕岚还。”程元邵的《碧光寺》诗:“寺压高台最上头,一亭新就得清游。天连远岫交相碧,地枕长江分外幽。……公余有幸宾朋乐,聊把狂篇索唱酬。”周仕谐的《钓龙台》诗:“越王台下草凄凄,台上花飞鸟乱啼。近市鱼盐千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杯衔夕阳狂歌发,马踏春云旧路迷。”诗中可以窥见到惠泽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旖旎的风光。

  此外,龙岭顶的武圣庙和戚继光祠,上杭街的高氏文昌阁、福州商务总会和八角亭,下杭街的张真君祖殿和陈文龙尚书庙(新移到此),横跨三捷河的“三通桥”、“星安桥”和“平理桥”,以及“双杭”两街的曾、罗、高、张、何、陈、梁氏祠堂;名人和商界精英倪文彬、谢如如、杨鸿斌、罗勉侯、邓炎辉、曾文乾、黄恒盛、徐建禧等的深宅大院;各地商帮建的兴安、南郡、建宁、周宁、南城、浦城、永德等会馆;现代的有中共福州工委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福州总队的旧址等。

  “双杭”两街汇聚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的胜迹、文保单位和历史纪念地,十分难得。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应慎重保留并修复和完善,融商贸文化与旅游文化于一体,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增添“双杭”两街的历史积淀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多元性。

  “双杭”地区会馆多突显商贸文化特色抢救修复时不我待

  南台地区是商贸旺地。明清以来许多省内外商人云集在此“安营扎寨”。为了维护本地域商人的利益,组成了以地域和乡谊为纽带的商帮。有了商帮,必须建会馆。会馆的出现,是南台地区商贸发展繁荣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福州60多个会馆中,南台地区占了一半,“双杭”两街及其周边地区就有会馆20所。即兴安、南郡、建郡、绥安、周宁、泰宁、浦城、福鼎、福安、延郡、尤溪、三山、古田、永德、永福、邵武、汀州、闽清、宁德、南城等。反映出“双杭”及其周边地区商贸的繁荣。

  南台的会馆以商贸功能为主,具有牙行、储货、客宿、洽谈等多种用途,还有联谊、娱乐、文化教育的功能。

  会馆大小不一,大的如“兴安会馆”,面积3000平米,贯通上杭、下杭两街;小的会馆面积不及300平米。反映了商帮之间经济实力的悬殊。会馆的建立,盛于明末清初,建筑样式有承袭明清古建筑的,有吸取福州地区建筑艺术风格又结合本地域传统特色的,有中西合璧的,也有纯欧美式的,异彩纷呈。会馆的重要特征是商贸与神缘相结合,奉祀的多是天后妈祖,也有奉祀本地域的乡神,以祈求神保佑商旅平安,生意兴隆。

  由于历史的原因,1927年后会馆日渐式微,或用于办学,或变为工厂,或改作民居,或因旧城改造拆毁,至今留存寥寥,且面目全非。“双杭”两街仅存浦城、建宁、南城、寿宁、周宁等会馆及其周边地区的汀州、梅城(闽清)、三山、古田等会馆。

  会馆是有价值的商贸文化遗产,反映了闽省各府、州、县与省会福州的密切联系,是研究福建社会、经济、民俗、人文和建筑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重要景观。对现存的会馆保护、修复和利用,刻不容缓,时不可待。整合“双杭”商业街应以“名店”“老铺”唱主角

  “双杭”商业街发轫于明末清初,民国是鼎盛时期,历史悠久。传统儒学“诚信”这一商业道德的传承,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商品种类繁多,出现了各地商帮开设的老铺、名店、行栈、商行和富商巨贾的深宅大院,形成了最具商业特色的街区。商贸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250多家的名店、老铺、行栈、商行“童叟无欺,质优价廉”、“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赢得“老福州”的青睐。保护性修复、开发和改造“老字号”商铺,就是要延续“双杭”商业街昔日商贸文化的辉煌,继承和弘扬商界精英的管理和经营理念,重现古街风采,吸引海内外“闽商”到此投资兴业,再创新时期商贸的繁荣,与中亭街形成各具特色的台江西部古朴与现代并存的物流商业圈。

  在保护性修复、开发和改造中,对名店、老铺、行栈、商行和巨商富贾的深宅大院,慎重加以甄别、筛选、整合、保留,使“双杭”商业街重新复活,充满生机,成为名副其实的、留下历史发展从繁盛走向衰落,从衰落再到繁荣足迹的商业街。如罗金城父子的“恒和”、“升和”、“均和”和尤孟彪家族的“泉裕”等钱庄;徐炳华的“德发”南北京果行;张桂荣的“咸康”、陈幼鸿的“中孚”、徐建禧的“广芝林”、王幼恺的“致远”等中药行;黄恒盛家族的“黄恒盛”布行和“懋源”酒库;何元育的“何元记”糖栈;李珊珂的“建东”商行;张盈科的“瑞丰”颜料行;张德生的进出口商行;龚忠贞的“华通”纱布行和进出口公司;欧阳康家族的“生顺”茅茶行;陈俊甫的“陈恒记”绸布庄;曾文乾的“曾长兴”溪纸行;蔡友兰的“蔡大生”鞭炮行;林沛然的“聚源发”、苏开勋的“义美”和邓炎辉的“怡大”等土产商行;陈贞吉的“常厚”和沈立生的“公祥”典当铺;唐兆波的“宝来轩”糕饼店等等。

  此外,富商巨贾和名中医的旧居,有纯欧美式的、有中西合璧的、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有三进、四进直通“双杭”两街的。如杨鸿斌、徐建禧、宋景熖、曾文乾、张桂荣、邓炎辉、黄恒盛、邱映光、张德生、柯伯诚,以及“双杭”著名的中医师孙朗川、高希焯、郑兰芬的住宅和医寓等,都是享有盛名的深宅大院。保护性修复、开发和改造这些名店、老铺,行栈和商行是重中之重,才能烘托和体现出“双杭”两街浓厚的商业氛围。

  建设融“山”“水”“街”于一体福州独有的商业街区

  “双杭”两街,北靠大庙山及其余脉龙岭顶、彩气山,南临由新港河支流经达道河后流入的三捷河。这里有许多古河道渡口,如三通桥道、水巷道、星安桥道、妈祖道、三捷透道等。河道宽广,直通闽江,是各地商人往“双杭”两街装卸货物的“道头”,也是闽北各地木帮停放木排的“水坞”。

  “双杭”两街,地处“山”“水”之间,自然景观优美,妙趣天成。两街平行,长840米,宽只有12米至14米,其中上杭街个别地段最窄处仅4米,但自清末“五口通商”至民国时期,这里却是南台地区万商云集的最热闹、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有名店、老铺、行栈、商行、公司、银行、洋行、汽车运输行、手工工场等250多家。为了给商贸区的商户和居民提供便利,菜馆、点心店、理发店、缝纫店、竹藤制品店、烛店、钟表店、文具店、刻印店、水果店、棉苎店、草席店、陶瓷店、薪炭店、鞋帽店、秤店、日用杂店、麻袋店、自行车店、弹棉店、寿衣店、五金店等百余家,星罗棋布,穿插在商业街之间,车水马龙,人潮熙攘,呈现出一派商贸区繁华、热闹的景象。下杭街留下的历史建筑物基本保存完好,应保持原貌;上杭街亦同,可以适当取直并拓宽,保留连贯两街的巷、弄。开发成为不受汽车流干扰,具有台江特色且含有古街、古风、古韵、古景真正意义上的“步行街”。

  “双杭”商业街,南向临江,对三捷河进行疏浚、拓宽和改造,重建消失的“道头”,让游艇和木船载客游弋穿行其间;“三通桥”、“星安”古桥横卧,桥边的星安桥巷拓宽后,可建凉亭、堂所,设酒肆、小吃店、牌馆、棋室、茶馆,开讲书场(评话馆)、伬艺馆、小型剧场,增加一些市民感兴趣的休闲、娱乐文化设施;利用陈文龙纪念馆举办“民俗讲坛”,配合张真君祖殿、万寿尚书庙的庙会民俗文化活动,以集聚人气,繁荣商贸。

  同时,引进与民生有关的福州“老字号”名店、老铺入驻,推销手工名牌货产品,发动“双杭”两街老店重新开张。把“双杭”两街的山雄、水秀、街闹融为一体,再现“双杭”商业街以往的辉煌和今后发展的美好前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