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福乐家园:为“折翼天使”插上翅膀
位于河下街37号的台江区福乐家园,开园近5年来,通过开展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让关爱的阳光照进每一位智障人士心灵,还生命以健康,还家庭以幸福,为“折翼天使”构建了温馨之家,为他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赞扬。在近日举行的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福乐家园被评为“残疾人之家”。
■记者王玉萍/文郑帅/摄
通讯员林言枝
“折翼天使”踏上自强之路
走进福乐家园,一股温馨之风扑面而来:几十名智障人士围坐在桌前,认真制作工艺品。见有人来访,他们热情地打着招呼:“叔叔好!阿姨好!”音乐响起,在老师的带动下,他们起身排好队,跟着节奏跳起了舞。
队伍中,身高超过一米八的陈源很显眼。看着儿子的优秀表现,想着近年来发生在他身上的显著变化,家住台江区苍霞街道的徐女士,不禁露出了笑容。
20多年前,就读小学一年级的陈源被确诊为智力残三级。因智商不好,他在生活上几乎不能自理,也上不了正常的学校。“我就这一个孩子,想不明白他怎么就患上了智障。”徐女士回忆说,因自己和爱人要上班,陈源的童年多是和体弱多病的奶奶一起度过的。“那时他走路驼着背耷拉着头,动不动就撞到墙上,家里为他操碎了心。”
2009年,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台江区福乐家园正式创办,接收的都是患有智障的孩子。徐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将儿子送了进去。
随后几年,陈源身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半年后他就能独立往返于福乐家园和家里,学会了说普通话,基本能应付日常事务,可以打乒乓球、羽毛球了,回到家还帮我做一些家务。2011年前后,陈源还在一家公司上了7个多月的班……”最让徐女士欣慰的是,儿子还能慢慢跟自己沟通和交流了。“前些天,我问他妈妈老了身体不好怎么办?他回答说‘妈妈放心,你就我一个儿子,我会照顾你的’。”儿子的贴心话让她当场泪崩。
从无法独自行走到可以独立坐车或走路回家,从依赖父母照顾到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从孤僻自卑到乐观开朗,从排斥人群到愿意接触社会甚至工作,在台江区福乐家园,越来越多的智障人士走上了自强之路。开园近5年来,入驻这里的智障人士已达到33名,年纪最大的33岁,最小的只有16岁。目前,已有13名成员成功走向社会。
爱心浇灌撑起梦想的蓝天
智障人士开朗自信地成长离不开老师和管理人员的艰辛付出。福乐家园里的老师们把智障孩子视同己出,从穿衣到吃饭,从个人卫生到生活习惯,从接人待物到与人交往,从上课学习到午间休息,从早晨报到到傍晚下课,不厌其烦地传授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手工技能,点点滴滴关心爱护,每一个细节都细致入微。
台江区福乐家园只有三位老师,分别是袁淑贞、吴天美和王明珠,都已年过五旬。“我们学的都不是特殊教育,家园刚开办时,大家都没有经验,常常是上网下载一些特教知识,现学现用。”园长袁淑贞告诉记者,几年下来,她们总结了不少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待孩子们一定要有爱心。
爱的路上永不停歇
袁淑贞说,开办福乐家园的根本目的是让智障孩子能够通过学习、训练促进康复,提高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最终走上社会,自食其力。为此,家园特地开设了居家自理、手工制作、职业适应等课程,建立了“微型”超市、爱心商店、福乐娃餐厅等特色训练项目,还与企业合作开展来料加工,让孩子们多学手艺。
为了把特奥训练和文化娱乐活动有机地融入学习生活中,老师们还经常自行编排一些反映福乐家园生活的小节目,活跃气氛,使智障学员在活动中感受到温馨和快乐。
“智障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个需要用爱去抚慰的群体。”袁淑贞坦言,照顾这些孩子,远比她自己想象的要累、要更有耐心,但每次看到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点滴变化,看到家长脸上露出的笑容,她就觉得非常值。
“2010年,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到福乐家园视察时题写了‘发扬爱的精神’,这也是我们的座右铭,我有信心一直将这份事业坚持做下去。”袁淑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