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黄乃裳与双杭街

2014-11-24 14:41:07   来源:《福州晚报》2014年11月23日A17版    【字号
<p>  黄乃裳(1849—1924),福建闽清人。他早年加入基督教,1894年考取举人,他一面传教,一面尽力办教育,参与了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维新变法失败后,他率福州人到南洋开垦“新福州”;1904年,他回国参加同盟会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63岁高龄的他参加敢死队,高举十八星红旗,率300余人由冲向总督府,福州遂光复。福建革命政府成立,他任交通司长。当时革命初创,财政困难,他向南洋华侨募集捐款70余万元大洋,以解军饷之困。1921年1月,他应孙中山之邀赴广州任元帅府高等顾问。次年6月,因病返闽休养,1924年病逝。</p> <p>  黄乃裳与老福州双杭街有很深的渊源:黄乃裳多次在闽清会馆讲学、组织移民、筹划革命。该地有一条街道用其名字命名。</p> <p>  闽清会馆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帮洲街道后田新闽街 71 号。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闽清籍华侨募捐,黄乃裳主持修建。该馆坐东向西,由3层品字形的楼房3座、大厅和两翼杂房、厨房等组成,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40平方米。大门临街,青砖清水墙,石基础,正面用两块花岗石大板,制3条线脚,形成上下两托座,承墙接地,造型古朴,石面磨琢精细,体现明清建筑风格。中门朱漆长方形石门框,横额书“梅城会馆”;两侧朱漆仪门,拱形石门框,额刻“护国”、“佑民”。大堂悬山顶,斗拱云楣,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前廊有一对青石龙柱,雕刻精美,上有“虎丘黄公建”,“同治丁卯年”的款识。1988年,该馆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内辟有“黄乃裳纪念馆”一间。</p> <p>  该会馆的建筑立面采用西式三横三竖构图,底层除了居中的主入口,两翼均为拱门。两翼曲线山墙,为西方巴洛克风格,被视为改良的标志,说明黄乃裳敏锐地把握到了欧风美雨来华的大趋势。此外,闽清会馆立面两侧分别额刻的“护国”和“佑民”,也体现了黄乃裳已超越了狭隘的地域视野。</p> <p>  黄乃裳曾住过闽清会馆旁的环竹楼。辛亥年福州起义胜利后,他高兴地撰联:“专制已摧大伸素抱,共和待建何得安居”,并挂在下榻的闽清会馆。</p> <p>  今天,台江区乃裳路的前身是万侯街。万侯街后面就白马河,由闽江入口,潮水涨落直通西湖。街的背向有一座石拱桥叫彬德桥,是通往帮洲的通道。万侯街沿河岸中段处,有石板条铺设的梯级码头,长宽各约20余米,此即著名的洪武道。据说:此道为洪武年间(1368—1398),有圣驾或钦使巡察海疆曾来福州,便是经此登岸的。“洪武”乃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因而得名。名万侯街,也以当时文武百官齐集道旁,迎接圣架或圣旨,而应运成名。这段史话如果是真的,则洪武道与万侯街的历史将有600多年之久。万侯街改名为乃裳路,始于1947年和1948年间,由当时福州市参议会决议通过的。其意寓双关:既为纪念爱国侨领、辛亥革命杰出战士——乡贤黄乃裳,又是为了策励后人。此举深受海外华侨及百姓赞许。福州乃裳路与中山路是福州市两条以人名作为路名的路。它与闽清县的黄乃裳纪念馆及马来西亚“新福州”的乃裳纪念堂,是家乡人民和海外侨胞为表示对黄乃裳先生的敬仰而修建的。正所谓:万侯街是路前身,环竹楼曾住黻臣。事业一生存姓字,梓乡海外仰斯人。</p> <p>  1900年5月,黄乃裳在南洋沙捞越诗巫埠觅得土壤肥沃的荒地,与越王二世布律克签约,将其地“诗巫”改名“新福州”。他回国后,首先驻足万侯街。凭借其生平对福州上、中流社会的诚信,他自认为其言论与信用素孚众望,遂奔走于福州十邑。那些贫苦无计、勤劳壮实的同胞,受感召自愿应招远渡重洋垦荒的,计1000余人,分两批,专门租赁美国商船一艘,经香港直达沙捞越,开天辟地,繁衍生息,至今,“新福州”华侨华裔已有几十万人,垦务发达,经济繁荣。</p> <p>  当年,闽清、古田、永泰等县背井离乡远渡重洋的福州人,均在帮洲洪武道登岸,然后分别住宿在各自的会馆(闽清会馆、永泰会馆、古田会馆),候轮船首途。闽清会馆当年也是黄乃裳讲学之地,宣讲其利他主义宗旨,以实现其爱国利民的志向。</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