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媒体看台江 >> 报刊媒体 >> 正文

疍民渔歌传承人叶礼明病逝,“留住渔歌”现困境

2017-01-18 15:29:45   来源:《福州晚报》2017年1月18日A21版    【字号

  75岁的叶礼明有个“大计划”,为合唱团里每个成员配一根船桨,这样表演起疍民渔歌更能吸引人。船桨买来了,盼了很久的3000元非遗拨款也喊他去领了,他却倒下了……

  2016年12月1日,作为疍民渔歌市级非遗传承人的叶礼明接受了福州晚报专访,就在15日本报刊登《福州疍民渔歌:千年渔歌 恐成绝响》前夕,叶礼明却突发疾病住进医院。“虽然他说不出话来,但意识清晰,捧着报纸看了很久,表情很高兴,我知道他心里特别开心。”妻子杨阿姨哽咽不已,住院20多天后,她的老伴还是带着“留住渔歌”的遗愿去世了。 ■记者 陈丹/文 张旭阳/摄

  看到本报报道叶礼明很高兴

  1月6日是叶礼明出殡的日子。谁能想到,就在一个月前闽江边,他还领着苍霞和谐之声合唱团,为大家表演疍民渔歌。

  叶礼明出生于1942年,听着疍民渔歌长大的他心中始终怀揣着渔歌情怀。十几年前,从事了40多年闽剧工作的他,把工作中心转移到了同样用福州语唱的疍民渔歌传承上。不仅能熟唱20多首疍民渔歌,还通过合唱团来传唱。

  随着疍民上岸,传承千年的疍民渔歌恐成绝响,这是压在叶礼明心中的大石头。记者记得,采访当日,叶礼明激动万分,紧握着记者手,希望福州晚报能多多报道疍民渔歌,引起重视,“我们合唱团恐怕是唯一仍在唱疍民渔歌的团队了,再不保护就消失了”。

  谁也没料到,就在文章见报前一晚,记者突然得知老人疑因心脏病昏迷不醒的消息。

  叶老的爱人杨阿姨哽咽地告诉记者,住院治疗期间老人起先还有意识,只是没办法说话。“晚报报道出来后,我就带着报纸到医院给他看,他把报纸紧紧抓在手里,看了很久,表情很高兴。他心里都知道,就是讲不出话来,我知道他很开心。”杨阿姨说,老伴非常喜欢疍民渔歌,她也因此会哼上几曲。

  “老伴昏迷前和我说过他的新计划,要把疍民渔歌传唱的规模搞大一点,他还自己掏了近1000元买了船桨,说是让团员一人一根,这样表演起来更好看。”杨阿姨说,这些年,团里没有经费,老伴都自己掏腰包买服装、道具等,这一次区里给疍民渔歌传承拨款,通知他去领,他却不行了……

  疍民渔歌难觅传承人

  作为目前台江区疍民渔歌唯一的非遗传人,叶礼明的去世,令台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吴静心情沉重。

  “叶老师去世对于疍民渔歌的传承是很大损失,我们也非常突然。”吴静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安排,但下一步肯定要进一步去挖掘和寻找疍民渔歌新的传承人。据了解,福州比较懂疍民渔歌的有民俗专家方炳桂和叶礼明,以及福州市艺校中一两位老师,如今两位老者均去世,所以他们有可能在福州市艺校中寻找新的传承人。谈及非遗项目的传承困境,吴静介绍,就台江区的情况看,传承比较困难的就数疍民渔歌了。

  据了解,“非遗”项目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导致濒临失传,并非罕见。2015年9月文化部举行的2015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透露,到当年8月为止,全国已有250多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相继去世,占总数的12.6%。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去年初开始,由福州晚报与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推出《福州非遗探秘》栏目,报道组一行已接触福州非遗项目十几项,令人感到沉重的是,资料中一些传承人名字被画上了黑框,譬如清咸丰年间诞生的百年老店苏苏酱鸭,在2009年,随着第三代传人刘依富(老人终身未娶,没有后代)中风,秘方没能传下来。如今老人已逝,福州老街上飘荡百年的诱人香味彻底消失了;2010年,畲族苎布织染缝纫工艺市级传承人兰连珠去世,导致罗源苎麻织染工艺后继乏人,传承受到了影响……而健在的传承人很多也都上了年纪,难寻传承人,同样面临着危机。

  专家: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不仅福州,在全国非遗传承都遇到了传承人老龄化,传承青黄不接的困境。全国政协委员、著名‘非遗’保护专家田青老师曾用一句话总结了我国非遗保护的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效大,问题多。其中问题多,就包括如疍民渔歌所面临的传承人缺失。”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李致伟老师,是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保护与研究方向的博士,对于疍民渔歌面临的困境,他认为首先要采取应急的方法,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抢救性保护,采取录音、录像、收集实物、数字化保存等方法,使之得到保存、确认、传承。第二步,组织培养新的传承主体,不仅培养“传承人”,还要有“传承人群”。第三步,恢复一部分文化空间,譬如在闽江两岸建立疍民生活的博物馆,给予疍民渔歌更多的展现空间。

  “此外,许多地方政府在保护工作中,常常出现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的行为。表现在对濒临灭亡的非遗项目无人问津,保护经费不到位,反而生存状况较好的非遗项目补助越多。”李致伟认为,这应该引起重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