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媒体看台江 >> 报刊媒体 >> 正文

一杯清茶里 家事国事天下事

2017-12-05 14:28:07   来源:《东南快报》2017年12月5日A1版    【字号

    “南仙茶摊”开讲现场

  □东快记者齐榕文/图背靠大榕树,躺在摇摇晃晃的藤椅中,起身时捧一盏花茶,扑鼻而来的是阵阵的茉莉芬芳,再和边上的茶客一起用浓浓的虾油腔聊聊趣闻时事……茶摊,在老一代福州人的印记里,曾经和书场、澡堂一起并称为福州的“民间休闲三宝”。随着时代的推移,茶摊已经变身为高大上的茶馆,慢慢消逝在城市的变迁中。

  昨天下午2点30分,在福州高桥支路的“南仙茶摊”,一群老福州簇拥在一张古色古香的茶桌旁,准时开讲,这期他们的主题是“追忆方炳桂”。7年多了,这样的茶摊每周准时开讲,被称为老福州的茶摊学习圈,他们用一种重拾福州传统文化的热忱,让消失了几十年的茶摊重现福州,他们一起用清茶和虾油腔为福州找回了昔日的茉莉香。

  喝茶、“攀讲”、听古话……丫透咔!

  几年前,民俗专家方炳桂在世时的一期“南仙茶摊”聚会,讲的是肉燕的由来。为了保证茶客们听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东西,那期茶摊开讲前,方炳桂、同利肉燕的陈君凡、茶摊主人翁文峰等六人,开着私家车,带着“福州肉燕‘出生地’是否在浦城”的问题专程去闽北浦城探访。方老一行到了浦城,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当他们听说,福州的肉燕是源于浦城之时,他们惊讶了。他们带着方老一行人,走访了浦城县文体局、文史办、地方志等单位,经浦城县文史办余奎元、地方志邱文彬介绍,才厘清了脉络。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他们一行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肉燕最早出现在浦城,但第一个做肉燕的是福州人。

  这样的福州民俗话题,经常会以各种方式出现在“南仙茶摊”中。每期一个话题,每周固定的下午时段(刚开始时是周三下午,以后改在每周日下午2点30分),茶摊准时开讲。茶摊主人翁文峰会向每名去攀讲的茶友送上免费的茉莉花茶和小茶点,跟民俗专家一起,攀讲闽都传统文化,讲述身边的文明人文明事。每年春节前夕,在“南仙茶摊”,茶客们会说邻里故事;在拗九节里,他们会谈孝义典故,品人间真善;在端午时,“南仙茶摊”会唱福州歌,述午时文化;在中秋节里,咏佳词名句,论古今文明……

  昨天的“南仙茶摊”一如往常地热闹非凡。在不大的茶叶店门口,飘扬着一面黄色的旗帜,上面写着“南仙茶摊”四个字,茶摊里面陈列着几排古色古香的桌椅和各式茶叶。走进茶摊,茶客们的热情迎面而来,虽然里面已经济济一堂,可是马上会有人给你热情地再搬张椅子,然后再有一位依姆塞过来一把花生和一把花生糖。昨天讲述的主题看起来和民俗没有关联,却和民俗专家方炳桂息息相关。人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传播福州传统文化的使者。同利肉燕的陈君凡虽然没能到现场,却通过手机和现场的茶客们互动交流。在大家讲述了各自和方炳桂以及福州传统文化的故事之后,茶客们纷纷吟诵起方炳桂生前的作品。

  茶摊主人告诉记者,“南仙茶摊”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开办了7年,每周一次,风雨无阻。

  谈民俗,用清茶为福州找回茉莉香说起“南仙茶摊”的由来,缘起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

  老式藤椅、茉莉茶香、“攀讲、啐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样的场景常常出现在福州大街小巷的茶摊上。当时,普通的福州市民,尤其是从事拉货、抬轿等体力劳动的普通市民特别喜欢到茶摊休息,因为茶摊能接触各种信息,在闲聊中,能让他们放松。在老福州的记忆里,茶摊还能促进邻里关系,谁家的孩子受气了,就跑到茶摊里找大人;谁和谁闹别扭了,也到茶摊进行调解。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设在街边的廉价茶摊,已经支撑不了高昂的店面费用而逐渐关张,淡出人们的视线。这让不少老福州既恋恋不舍,又无可奈何。

  2010年3月,一直致力于恢复茶摊文化的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终于和热心茶摊文化的翁文峰达成了共识,重建茶摊,起名“南仙”。自此,“南仙茶摊”正式开门迎客,茶友们在茶摊里边吃点心边喝茶,边听几位福州民俗专家攀讲闽都传统文化和身边的文明人文明事……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茶摊终于重新回到了福州民间。

  时至今日,茶摊主人翁文峰还能记起当初方炳桂在世时约他谈建茶摊时的话。方老说:“我觉得,社会发展到今天,不缺高楼大厦,只缺精神文明。人心需要道德的感化,需要文化的滋养。”方老说起要恢复茶摊,要续说茶摊文化,翁文峰立马答应下来。于是,一壶清茶,几张小凳,“南仙茶摊”开张了!

  在“南仙茶摊”,里面至今还放着方炳桂开讲时的一张大照片,照片的下方,用文字向茶客们讲述着“南仙茶摊”的由来。上面写着,茶摊是福州特有的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茶馆不仅是名称不同,更有文化层面上的差异。几度风雨,茶摊渐渐消失。翁文峰说,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民俗专家方炳桂老先生谈论茶摊文化,自己眼前为之一亮。于是首届南仙茶品在南仙茶店开张,免费供来客品茗、攀谈、啐喘,听民俗专家谈古说今,让我们优秀的福州茶摊文化再现光辉!

  茶摊主人翁文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原汁原味的聊天可以将那些即将逝去的老传统再捡回来。”在茶摊里,茶友们一边喝着香香的茉莉花茶,一边听民俗专家说那福州过去的风俗、习俗,了解福州的文化,那真是丫有趣丫透咔(福州话,意为好快活)。这种轻松活泼的互动交流方式吸引了众多民众参与。自从茶摊开办以来,近为社区邻里,远至福州各地的茶友们纷至沓来,将这个本不大的茶摊挤得满满当当。

  用福州话讲十九大精神,茶摊学习圈传递正能量

  刚开始,聚在这里的只有几个人,后来发展到十几个人,再到现在的济济一堂,一群人一坐就是一个下午,话题从传统的民俗文化到当下的新闻时事。慢慢的,福州文史专家黄启权,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福州文化界的“大咖”们一个个都来了。大伙儿喝着茶,谈天说地,谈古说今,“茶摊学习圈”也渐渐形成。

  翁文峰还记得有一次,退休教师刘德铨在“攀讲”老福州记忆时,专门制作了热腾腾的地瓜丸子,和茶客们分享小时候的美食记忆。还有一次,茶摊计划讲述“救火报警台”,当时来了几百号人,“南仙茶摊”只好临时搬到大庙山开讲。最近的一次,“南仙茶摊”还用福州话给大家讲解十九大报告精神,把党提出的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传递给街坊邻居。

  7年来,“南仙茶摊”吸引了众多福州民众的参与,举办了200多期的闽都文化讲学,开过民俗讲座,办过方言教学,还搞过福州语歌曲创作。讲师人次有100位,参加茶摊文化学习受众市民多达4000余人次。“南仙茶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轻松活泼的互动交流方式。茶友们聚在一起品茶、聊天,将闽都文化与茶摊趣闻结合起来,以轻松、活泼的形式传授文化给市民。

  “我们用这种原汁原味的聊天形式,让大家能在这个小小的茶摊里感知时代的发展变迁,也让闽都文化传承变得更鲜活,更有温度。如今,方炳桂、黄启权两位老先生已相继离世。我们失去了闽都文化的‘活字典’,在深表遗憾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坚定了办好茶摊的决心。”茶摊主人翁文峰说。

  茶摊重现,不仅勾起众多老人儿时的回忆,让他们多了一个休闲之地,也树立了茶摊的品牌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扩大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2014年1月5日,以方炳桂为首的100多名茶友成立了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进一步致力于闽都文化的传播。2014年3月14日,“南仙茶摊”学习圈成立,这是继福州市社区大学成立10个校外直属教学点之后,第一家以学习圈形式命名的教学点。2014年8月12日,福州市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确认“福州市社区大学‘南仙茶摊’学习圈”等7个项目为福州市第一批市级社区教育品牌。“南仙茶摊”成为继续开展旨在宣传闽都传统文化,宣传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基地。

  谈到未来,翁文峰还想出一本书,把茶摊里讲述过的故事以及福州人的生活方式都记录下来,既有闽都文化的意蕴隽永,又有新福州的深刻变化,让这份福州记忆能一直流传下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