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江畔古庵传奇事

2018-12-18 17:15:19   来源:《福州晚报》2018年12月14日A14版    【字号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image/20181218/1545124509196555.jpg" alt="" width="284" height="418" align="" border="0"/></p><p>  广慧庵</p><p>  一</p><p>  闽江浩浩荡荡流经福州南台帮洲段时,那里有一处突出地形,洲渚胜境,如鳌似葫。明朝末期,从闽江上游溪船运来福州的木材、大米、香菇、竹笋、纸张等,便涌聚在帮洲这个集散地,然后转运供应各地。</p><p>  有一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连日大雨,山洪暴发,从闽江上游漂下木排。当地乡贤罗敷率领七姓乡众持械拉排。忽见木排上竹篷里,僵卧二人。一人已死,另一人奄奄一息,后经抢救苏醒,但只微声道出:“吾系建宁府(今建瓯)葛、马二木客,不幸途中遇难,今蒙救护,将永生铭记五内。但因病重,恐生而无望,唯待九泉之下,图报乡人。”语毕,瞌然而逝。帮洲乡民被这两位闽北木商,为了开发闽江水上商贸,发展内地经济,不远千里,冒着浪危礁险,将木材运来福州的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所感动,便将葛、马两位木客遗体葬于岸畔,并利用其木材建庵塑像,予以纪念,尊称将军。这便是福州如今有名的“九庵十一涧”中“九庵”之一的“广慧庵”(原名“广惠庵”)之来历,以示当地乡民具有广惠恩泽之优良传统,并对隔江相望的凤岗里“三十六宅”以及葛、马故乡之建瓯等地都产生影响。</p><p>  自清以来,广慧庵的规模数度扩大,十分壮观,至清同治六年(1867)面积已扩至2000多平方米。前殿与大殿之间为广阔的天井与戏台,两旁是酒楼,专供妇女观看戏剧演出,天井则是男士观众的场地。大殿两侧还有偏殿,供奉有功于民的乡境大王以及“拿公”与大殿“五圣”等。</p><p>  二</p><p>  “拿公”历史上也实有其人。据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记载:“拿公,卜姓,籍邵武之拿口镇人。”他在一夜发现水井里有蜂蛇,井水发黑,知其有毒,便坐在井旁等待汲水者,并告诉人家不要在此用水。可是许多人都不相信,拿公只好现身亲试,才喝几口井水,便立即中毒,“须臾面黧色,须发尽落,物化”。于是乡人感其牺牲自己、挽救乡民的精神,便在广慧庵里予以供祀。</p><p>  另外,“五圣”者,相传他们分别是张、钟、刘、史、赵五位书生,皆“里中秀才”。他们赴省里考试时,发现井中有毒,便“众议守井,勿令人汲”。但是,许多人都以为他们“妄说”,不信。于是,姓张的带头说:“吾等当舍身救人,及汲水共饮,集体毒死。”张等五位书生去世后,人们感其献身之精神,“合城感之,塑像以祀”。</p><p>  清同治六年(1867),帮洲乡民还在庵后增建大雄宝殿,同时建有纪念汉闽越王的无诸祠与临水宫等,使“广慧庵”的“广慧”这两字更具有广大慧悟、普济慈惠之内涵。</p><p>  三</p><p>  广慧庵历代以来留下不少文物古迹,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大量被破坏散失。目前尚存大殿一座,以及石柱戏联一根,上刻“同治丁卯年季春立”字样,联文是“还将旧事从新演”。此外,还有四角形、方角形、圆形的石础40多个,四边浮雕精美,有花卉、鸟兽、人物等,如刘海钓金蟾、李铁拐抱葫芦、金狮戏球、麒麟呈祥、骏马飞奔等,栩栩如生。其中,水族中的鳖、虾、乌贼、螃蟹、水鸟等为其他宫观所罕见,具有较高文物价值。</p><p>  如今,大门口的三副对联格外醒目。它们分别以“帮洲”地名、“上和”境名和“广慧”庵名作为对联藏头。第一副是:“广辟孤洲三族鳌渚独占七氏获胜境,慧察群域五圣龙艟首跸六社忝建宁。”这是西班牙籍爱国华侨刘岩先生敬献的。第二副是:“上千年古迹屹立江表漫镌万民憧憬,和万家新葺复振洲际重显千秋巍峨。”这是美籍侨眷林显扬先生敬献的。第三副是:“帮成仰十邑广辟献惠船米名列前茅,洲兴仗二将上下调和葛马功居先锋。”这是美籍爱国华侨林英俤敬献的。</p><p>  这三副对联,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而且把广慧庵的历史掌故、地理形胜、先贤英烈等内容都囊括在内,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