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媒体看台江 >> 报刊媒体 >> 正文

“最少干预”保留质感 罗氏绸缎庄修复背后的故事

2020-03-23 10:44:19   来源:《福州日报》3月23日第8版    【字号

“最少干预”保留质感  罗氏绸缎庄修复背后的故事

  罗氏绸缎庄已完成修复。本报记者 吴晖摄

  第44届世遗大会期间,位于上下杭的省文保单位罗氏绸缎庄将作为福州非遗展示馆,向世界各地嘉宾展示福州非遗文化。记者获悉,罗氏绸缎庄已于近日修复完成。21日,记者随同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库成员、古建筑专家陈木霖,前往罗氏绸缎庄,查看修复细节。

  天井保持“不露天”

  罗氏绸缎庄位于下杭路181号,建于清末,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于201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上下杭商行、货栈云集,兴盛时有二三十家经营绸缎、布匹的商家。罗氏绸缎庄创始人罗翼庭是闽商中“江西帮”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罗氏绸缎庄共有四进,第一进的天井与其他福州古厝天井不同,居然不露天,四周上方基本安装了玻璃窗。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罗氏绸缎庄是商行,其货物从三捷河进出。“绸缎不比其他货物,特别怕湿,福州又多雨,因此天井上安装了玻璃窗。”陈木霖说,“罗氏绸缎庄是清末建筑,因此我们断定这里的玻璃窗是民国初年罗翼庭买下古厝后加装的。你看这里天井出入处不设台阶,而是斜坡,也是当年改造的,为了方便装货物的车子出入。”

  在此次修复中,陈木霖要求保留天井处的玻璃窗。他说:“从玻璃窗可以体现当年上下杭商家的特点,因此予以保留。修复时只对损毁的窗棂进行了修补,并对后天井屋面进行了反口处理,这样即使下大暴雨,雨水也落不到天井。”

  遵循“最少干预”原则

  在罗氏绸缎庄共四进的院落中,第三进建筑格外讲究。斗拱、雀替、悬钟、槅扇等木构件精美,特别是第三进院落的通长杠梁引人注目。杠梁的长度是13.24米。“这是上下杭众多古厝中,最长的杠梁,堪称‘镇厝之宝’”陈木霖说。

  院落的悬钟(不落地的檐柱之柱头)有些残缺,悬钟部分依稀可见雕刻的是人物等,下半节残缺。对此,陈木霖表示,现在已看不出下半节是什么,他们查找了现有的历史资料,均无记载。“此次修复中,我们就让悬钟维持现状,因为残缺也是一份历史信息。我们在古建筑修复中,要遵循‘最少干预’的原则。”陈木霖说。

  大木构架修复不用一根钉子

  罗氏绸缎庄是木构建筑,1949年以后一度被征用为工厂、仓库,破损较严重。此次修复中,不少木构件需要修复。“我们修复中运用老工艺,如大木构架修复中,我们运用中国传统独有的榫卯工艺,没用一根钉子!”陈木霖说。

  据了解,所谓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称“卯”。据介绍,此工艺要求高,上下卯口制安要严紧,有利于木构件之间形成一个整体。在局部的更换中,还得注意避免造成其他部件的损坏。

  除了木构件运用老工艺修复,在灰板壁修复上,修复中也运用了老工艺、古法原料。

  灰板壁是福州古厝的木骨夹泥墙。陈木霖说:“福州是亲水城市,因此古人因地制宜,常用临水而生的芦苇作为灰板壁原材料。在修复中我们也采用了古法原料、原工艺,基本上一面灰板壁就得五六道工序才能完成。我们力求最大程度保留古建筑的质感。这是一份历史记忆,马虎不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