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网上动态 >> 正文

莫用网络信息做"新闻+" "网传"内容难有生命力

2016-09-18 09:47:53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新闻+”不是网络新闻的简单拼凑。资料图片

  融媒体时代,许多媒体为扩大新闻来源、追求“第一时间”“独家”或者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总爱以社交工具等网络平台上的信息直接作为新闻报道刊发,在介绍新闻源时,概以“据网传”“据网称”“据业内人士网上透露”“据权威人士网上分析”“据专家网上预测”等来表明消息的出处。

  “新闻范畴”应明确

  自从“自媒体”的概念一出世,很多人就以为互联网上的个人平台发布的信息也是新闻。加上倡导全媒体融合,又有人把自媒体也融合进全媒体,把自媒体上的所有信息内容请进了“新闻范畴”。这对新闻媒体和新闻是个误读。为体现新闻的公正性、权威性,新闻媒体需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才有资质和资格发布新闻。而新闻,必须是经由有新闻资质和资格的平台发布,具有新闻特质的内容。

  可见,新闻的定义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新闻平台的资质性和法定性,二是新闻本身的规律性和原则性,二者缺一不可。商业网站和网络个人平台是没有资格发布新闻的。以“据网传”交代消息来源,看似符合新闻的格式,实则违背新闻的规律与原则。仅凭一个“据”,就表明消息来源于第三者,并非发布消息的媒体或媒体记者实地采访而来,雾里看花,其真实性可疑。这些靠“网络信息”支撑的新闻,危害性不小。

  此前,一则“据传”天然气涨价的新闻,就让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天然气大厅排起长队不说,老人“抢气”晕倒在大厅里,金耳环被挤掉,特警出动维持秩序等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传言“三多”易混淆视听

  很多重大新闻事件一出,在社会上的影响可想而知,如果是假新闻,不是误导舆论造成受众的情绪波动,就是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损毁党和政府的形象,更为媒体自己抹黑。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它不仅要求新闻的出处真实,更要求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真实。唯有真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才能使新闻具有生命力,才能在社会中具有公信力,影响和促进社会朝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新闻的本质就是真实,按理说,媒体和记者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可一些媒体和记者就喜欢道听途说,就喜欢断章取义,就喜欢坐在办公室在网络信息中找“信息”拼凑新闻。因为这个“信息”,就是个擦边球,加上个“据”,表明消息不是个人凭空想象,出了问题,是真是假,反正它也有出处,蒙混得过去。热衷于“网络信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传言中的卖点多,能炒作的多,能吸引眼球的多,对吸引受众推销媒体自身有益。

  新闻业内开展三项学习教育已有多时,“走转改”也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在“网络信息”中找新闻、做新闻仍有市场,而且不实报道通过“据”不断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不能不引起警惕和反思。说穿了,就是这些媒体在作风、文风、责任心上出了问题。不妨学学新华网的《新华视点》,其通过网络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一旦觉得网络上的“爆料”有新闻价值,不是就地“加工”后就发出,而是派记者现场深入采访,通过调查研究再写出新闻。其作风、文风,表现了作为新闻人的责任担当。

  “网传”内容难有生命力

  当下,网络发达,加上微博、微信等新的自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媒体的信息源不仅多元化,而且丰富多彩。但作为新闻媒体和记者,不能拿来就用。要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要对受众负责,要对社会负责。对来自不同源体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一要在价值上“过滤”,信息的事实提炼成新闻事实后,要看它能否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造福于社会,而后取舍;二要在真实性上“过滤”,要通过实地核实,通过反复论证,然后把真实的信息通过真实的新闻传递给大众。

  在传言、谣言时有的今天,从职业道德出发,从遵守新闻规则出发,媒体和记者当拒绝“据网传”,多“过滤”,多实地采访证实,回归新闻的本质。靠“网传”支撑的新闻,没有说服力,没有生命力;靠“网传”支撑的媒体,虽能红极一时,却已经丢失了生存的土壤,成为过眼烟云,还要背负“骗子”的骂名;靠“网传”生存的记者,得一时名利,失一身气节,为职业道德所不容,终难有善果。

  (付尹 作者单位:广元日报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