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报刊新闻 >> 正文

上下杭曾经“兴无灭资”

2019-01-21 09:14:07   来源:《福州晚报》2019年1月21日A14版    【字号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image/20190121/1548033232360976.jpg" alt="" width="303" height="229" align="" border="0"/></p><p>  一九六六年度的缴租手折。</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image/20190121/1548033232180361.jpg" alt="" width="324" height="243" align="" border="0"/></p><p>  一九六八年度的缴租手折。</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tjxww.cn/uploaded/image/20190121/1548033232770350.jpg" alt="" width="485" height="364" align="" border="0"/></p><p>  不同时期的缴租手折。</p><p>  笔者日前在光明港花鸟市场地摊上,淘到五本福州一家租户的缴租手折。后来在左海地摊,又淘到同一家租户的另一本缴租手折,凑起来,有六本,时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p><p>  (一)</p><p>  六本缴租手折摆在一起,看一下它们的封面,对比起来,非常有意思。</p><p>  按照时间顺序,是这么个情况:</p><p>  最早的是一九六五年度的,是《福州市房地产公司1965年度民用房地产缴租手折》,街办,应该是“街道办事处”的简称,红色字戳是“双杭”。房管小组,红色字戳是“双.上杭”,估计是双杭街道上杭居委会;房产坐落,手写钢笔字为“上杭路85号”。用户姓名,写着“杨某某”。租折总号“公字05170号”。盖着鲜红的“福州市房地产公司租摺专用章”。从内页看,每月租金四元。</p><p>  “双杭”,双杭街的简称,指福州台江的上下杭。位于福州台江西南部。这片曾经以商业繁华而闻名的古老街区,是研究福州近代商业发展历程的重要节点。如果说这里是“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应该是有道理的。</p><p>  台江临白龙江,“有台临江”,所以叫台江。远在北宋元祐年间,南台大庙山以南就是闽江(白龙江)。《三山志》说这里:“有江广三里,扬澜浩渺,涉者病之。”虽然过江不容易,但沿江岸有南北两个大沙痕,可供来往船只靠泊,装卸货物,成为天然的码头。</p><p>  福州方言“痕”“航”同音,由北到南,分别就叫作“上航”“下航”,又可称“上杭”“下杭”。不知道当时是不是羡慕人间天堂杭州的繁华,有意取这个“杭”字。</p><p>  宋朝以后,大沙痕逐渐淤积硬化成陆地,成为街区,分别称上杭街、下杭街,合称“上下杭”或“双杭”。当时民谣:“龙船扒出后田口(帮洲后田),船工运货上下杭。”清初,福州地区的自然寄泊港,逐渐由洪塘南移至台江北岸,也是由于上下杭街这里水陆交通方便,就成为闽北土特产品的集散枢纽,商业街市逐渐发展。</p><p>  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后,这里更加繁荣。上下杭商家比肩,行栈林立,多以批发为主,经营货物品种超过百种,商品辐射全国各地,远销东南亚各国。小小的区域,到处是银行、钱庄、商行、货栈、囤仓……涌现出名店铺和名行栈210多家,如黄恒盛布行、义美京果行、生顺茶栈、蔡大生鞭炮行、聚源发、建新隆纱布栈等。</p><p>  上下杭成为闽商的聚集地,有二三百年历史,是名闻海内外的“闽商”发祥地之一,涌现出了许多知名民族商业家,如张秋舫、罗金城、罗勉侯、王梅惠、杨鸿斌、陈幼鸿、张桂荣、龚忠贞、蔡友兰等。作为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各国的商品集散地,知名侨商黄乃裳、杨鸿斌,港商柯伯诚,台商邱映光也兴业于此。</p><p>  双杭地区起龙头作用,带动了周边的义洲、帮洲、三保、万侯街(乃裳路)、潭尾街、苍霞洲、海防前(延平路)、大庙路等地的商贸发展,使这里成为经营木材、茶叶、粮油、南北货、京果、食糖、土特产(香菇、笋干、土纸等)、海产干货、颜料、中药材、棉布等商品的集散地,进出口商、批发商、代客商汇聚,溪行、货栈、船头行、九八行等林立。福州的商帮会馆,有近半集中在上下杭这片不大的街区里。1905年,福州总商会在下杭街成立。</p><p>  清末,洋货倾销福州市场,洋行、使馆、公馆大部分设在仓山,而洋行触手也伸到上下杭街一带,除倾销洋货外,廉价收购土特产品。1949年福州解放,双杭商贾贸易延续。1953年到1956年,双杭的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各行业公私合营,上下杭一带也成为省、市部分商业公司及其所属商店批发站、货栈、仓库的集中地。</p><p>  福州民间有句谚语“圣君殿水两头涨,涌出黄金滚滚来”,说的是台江三捷河(星安河)两头均连通闽江。涨潮时,闽江潮水南端从新桥仔流入达道河至三捷河,西端由帮洲后田流入三捷河,两河水汇聚于三通桥北侧张真君祖殿前,形成独特的会潮景观,迎合了商人“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吉利口彩。而在城内,东南边和西南边来的内河潮水,在双抛桥下汇合,所以原名合潮桥,老百姓叫会潮桥。明《闽都记》:“二潮吞吐,缭绕若带,会城一奇也。”那时,台江还是城外。</p><p>  当时一些商帮人士借用张真君祖殿议事,这里成了各商帮的活动中心。19世纪40年代,人们在祖殿里设立“福州钱业商事研究所”,各商帮、各行业都在这里议行论市、互通商业情报。自然,张真君就被敬若商神。</p><p>  (二)</p><p>  一九六六年度的缴租手折,与一九六五年度的基本一样。不同的是纸张的颜色白了,房管小组的红色字戳中“双”字没有了,租折总号变为“公字002736号”。月租还是四元。</p><p>  其实,1966年“516”通知发布后,“文革”开始,许多地名被改。“双杭”街道被改名“兴无”街道,“上杭”居委会改名“灭资”居委会,“下杭”居委会改名“兴无”居委会。但是,一九六六年度的缴租手折是年初开始用的,来不及改了。</p><p>  果不其然,第三本,一九六七年度的缴租手折面目一新:名称变为《福州市房地产公司房地产使用费手摺》,而且退到了下半部分。封面显著部分是“最高指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这段语录引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一文。</p><p>  原来“缴租手折”字样变为“使用费手摺”字样,印刷的“街办”前用钢笔写的是“兴无”,“居委会”前钢笔写的是“灭资”,“门牌”前用钢笔写的是“灭资路”,“号”前钢笔写的是“85”,“用户”后用钢笔写的是“杨某某”。没有年份,只在左上角蓝钢笔写着“67年”,表示是一九六七年度的。没有编号,没有公章。</p><p>  第四本是单独在左海淘的,一九六八年度的。颜色是白底红字,用钢板刻字印刷。“最高指示”与上年一样。名称中“使用费手摺(一九六七年度)”变为“使用费手折(一九六八年度)”。刻字印刷的“街办”后面是红色字戳“双杭”,“房管小组”后面没有填,“房产坐落”后面是黑色钢笔字“灭资路85”,“用户姓名”后面是黑色钢笔字“杨某某”。底下标着“民用公房”。同样没有编号,没有公章。颇为意外的是,街办的名称,居然不是手写的“兴无”,而是印的红色字戳“双杭”。</p><p>  第五本是一九六九年度的。颜色是粉红色的,加了毛主席头像。“最高指示”内容为“要斗私、批修,要拥军爱民,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把各方面的工作做的(得)更好,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名称改为“民用公房租金手摺(一九六九年度)”,“福州市房地产公司制发”。关键文字变成“街办:兴无,房管小组:灭资,房产坐落:灭资85,用户姓名:杨某某”。同样没有编号,没有公章。</p><p>  第六本是一九七一年度的。又不一样了。没有毛主席头像,“最高指示”只有“要斗私、批修。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名称改为“公房使用费手摺(一九七一年)”。“福州市革命委员会革命生产指挥处城建组制发”。关键文字变成“街办:兴无,居委会:灭资,房产坐落:灭资路85号,用户姓名:杨某某”。还是没有编号,没有公章。</p><p>  少年时住在台江的横街巷,经常在附近玩,也常去上下杭的“兴无商场”那里玩。后来和人聊天,说到著名商埠上下杭,我说“上下杭”曾经叫过“兴无灭资”,人家以为是天方夜谭。确实,如果没有经历过,想破头也想不到,“兴无”“灭资”就是特殊时期的“上下杭”。上下杭曾经“兴无灭资”,纸证如山。</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