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台江新闻网 >> 旅游 >> 正文

陈文龙:闽台一脉相承的尚书神缘

2016-08-11 10:38:05      【字号

  南宋王朝偏居临安一隅,守着半壁江山,却也竟让他们喘了170多年。映衬在灿烂的文化、繁荣的经济、先进的科技和多彩的生活背景上的,是岳飞“仰天长啸,空悲切”的苍凉之感和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浩然之气。在南宋行将灭亡之际,壮烈殉国和死节大义的大臣和文人有很多。陈文龙就是其中一位,功勋卓著却又沾染悲情。

  传奇陈文龙——惟有丹衷天地知

  濡染先训——

  陈文龙于公元1232年二月十七日生,字君贲,号如心,讳文龙。他的先祖多是富有正义感和民族感的官僚,享有“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盛名。曾祖父就是北宋孝宗年间的“清忠亮直抗金良相”陈俊卿。陈文龙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经史文化的熏陶和“重义轻利”淳朴民风的影响,自幼就“濡染先训”,决心“以继承之”,立志“忠君报国”。年谱载:“公幼颖悟,苦学不厌。年未弱冠,以赋律名郡庠。”

  初入仕途——

  1256年,陈文龙入太学,书法文章称誉一时。1265年,三十四岁的陈文龙参加了春考并夺魁,随即“升补外舍积分,私试分数中内舍优奏。”1267,度宗皇帝临殿考核,“对策试,赐进士六百六十四人,擢公第一,状元及第。”陈文龙中状元后,历任镇东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陈文龙始终不改为官清正、刚正不阿、关心民生疾苦的初衷和情怀。如在越州,他雷厉风行革除政弊,秉公执法,嫉恶如仇,关心民瘼,政声卓著而“人皆惮之”。

  弹劾权贵——

  1267年,元军长驱直下,围攻南宋国防重镇襄阳、樊城。陈文龙对宰相贾似道结党营私、面对元军临阵逃遁的丑恶行径极为愤慨,毅然上疏度宗,触怒了贾似道,被贬职到抚州。后又被“催科峻急”的莫须有罪名罢官返回老家。这位出身“世代簪缨”之家的名臣,在一个动荡腐败的年代洁身自爱、不移操守,始终坚守自己的为官之道、为民之愿。

  矢志抗元——

  1276年二月,元军攻陷了南宋首都临安,宋恭宗及皇室成员被元军俘获。五月,益王赵正在福州登基,以福州为行都,陈文龙再次被起用为参知政事。九月,元军向闽粤进军,,福州知府不战而降。朝廷任命陈文龙任闽广宣抚使,于兴化开设衙门。陈文龙倾尽家财招募兵勇组成民军,厉兵秣马备战元军。在福州、泉州两城守将先后叛降后,陈文龙固守孤垒,四次斩杀前来劝降的元军使节,并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后因叛将出卖,城破被俘。他见元军在城中放火烧杀,怒声喝斥:“速杀我,无害百姓。”被元军百般凌挫时,他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

  殉节杭州——

  元军劝降无望,就把陈文龙押往杭州,囚禁在太学里。途中写下名篇:《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北,惟有丹衷天地知。”表现了与文天祥《过零丁洋》、《正气歌》同样的高尚情操和浩然正气。公元1277年四月二十五日,他殉节于岳飞庙中,年仅46岁。

  进入民间信仰行列——

  南宋末年风云诡谲的动荡时代造就了这位“永垂青史”的杰出民族英雄。民众对陈文龙的感情从钦佩、叹服、尊崇,进而升华为一种民间信仰。陈文龙的民族气节不仅受到普通百姓的敬仰,也得到后来帝王的推崇。朱元璋颁旨下诏“福州祀陈文龙”(即福州府的城隍);朱棣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乾隆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明清时期,历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状元率册封团赴琉球、台湾册封当地官员。册封团在海上行船为祈求平安,将陈文龙立于船中祭拜。因此,就有了“官船拜尚书、民船拜妈祖”之说。明清以来,农历正月及陈文龙诞辰和就义的日子,各地尚书庙都举行隆重的庙会,逐渐演变形成“迎尚书”和“送状元船出海”等民俗活动,至今盛行不衰。

  台江有座陈文龙纪念馆

  福州人对陈文龙无限敬仰,仅台江、仓山两区就有5座尚书庙遗址,即阳岐、万寿、新亭、龙潭和竹林。

  万寿尚书庙原先位于台江坞尾街,2006年迁至三通桥北侧、下杭路东端,与张真君祖殿、三通桥、星安桥与观音庵、法师亭等进行文物整合,恢复和再现了已消失的符合陈文龙“水神”特点的自然景观。移址后的尚书庙保留了明清的建筑程式和艺术风格,规模雄伟、构架古朴、蔚为壮观。

  正门为牌楼式门墙,青砖叠砌。门口一对大石狮,栩栩如生。庙门额嵌两方青石鎏金匾额:上直书宋体“旨奉重修”;下横书楷体“敕封水部尚书”;左右旁门额刻“履仁”、“蹈义”。进入大门依次为前廊、藻井戏台、两厢酒楼、天井、回廊、正殿、后天井、后殿等。正殿进深6柱,面阔5间,高6.5米,30根方、圆石柱布局。穿斗式木构架,垂莲、雀替雕刻精美;双坡顶,鞍式山墙,鹊尾翘脊,屋顶脊塑双龙抢珠。正殿中祀陈文龙软身造像,戴冠、着袍、铁面长须,双目炯烔有神。正殿的横梁中间悬挂3方清代康熙、嘉庆、道光皇帝题赐的牌匾,依序文为“朝宗利济”、“效顺报功”和“海澨昭灵”,这在福州众多的庙宇中,绝无仅有。此外,尚有10方名宦的题匾,均出自封疆大吏之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正殿中原有名人石柱联6副,现存3副。此外还有可起证史、补史作用的14方碑刻。

  与尚书庙实体建筑相互依存的,是台江人民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发展出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每逢两年一次的正月十八日,都举行富有“人情味”的尚书公“出海”和“乡庆”庙会活动,以弘扬英烈的忠贞正气,增进友好相处、和睦团结的感情。定这一天作为陈文龙在福州任参知政事和闽广宣抚使时,放“探亲假”回莆田“省亲”的日子。举行这种活动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在尚书公“出海”的前一个月,台江万寿尚书庙理事会雇请熟悉造船工艺的名师巧匠,在庙内制造一艘长约三丈,宽为六尺的仿真“官座船”。船上的布置一如官邸陈设,旗杆上挂“水部尚书陈”和“宋陈忠肃公”旗帜。船上的四周挂满了民众敬赠的名牌袖珍型产品,象征尚书回乡“省亲”时赠送给家乡父老的“礼物”。正月十八日早,举行“告别”仪式后,在十番伬吹奏《满江红》的乐曲声中,趁闽江涨潮时刻,由“八家将”鸣锣开道,“皂班”有节奏地吆喝,各境、铺、社神像随行。有名望的商绅数十人抬着“官座船”,在千人的簇拥下,往台江第一码头或瀛洲河下水。送行的民众欢声雷动,嘴里喃喃细语:“祝尚书公一路顺风”。目送“官座船”行驶数里后沉没在大江之中。民众对忠臣烈士的敬仰与爱戴之情可见一斑。

  此外,万寿尚书庙还会在每年的除夕之夜,重金礼聘请京剧班、闽剧班到庙宇内通宵演出“躲债戏”。在旧社会无力偿还债务者,往往躲到万寿尚书庙去看通宵戏。有了这个“护身符”,穷人就逃过了“鬼门关”。

  陈文龙民间信仰的两岸交流

  陈文龙信仰在闽台两地广为流传,被两岸民众尊为妈祖一样的海神。福州、马祖、台湾等地建有30多座以陈文龙为主神的尚书庙。

  马祖北竿水部尚书公府将台江陈文龙尚书庙(陈文龙纪念馆)奉为祖庙。上世纪90年代初,马祖乡亲每年都绕道香港到祖庙瞻仰和朝拜,并进行民俗文化交流。马祖信众曾在2001年两岸“小三通”开通时组成第一个“马祖平安民俗文化交流团”来闽进香,80多名信众于2月11日乘“顺风号”破浪直航福州,到台江陈文龙纪念馆进香朝拜。

  2005年2月22日,应马祖北竿水部尚书公府管理委员会邀请,福州组成了“台江区陈文龙民俗文化访问团”,访问团一行40人携请着“陈文龙尚书公金身”从马尾港启程,到马祖北竿水部尚书公府进行回访。这是福州“陈文龙尚书公金身”首次巡游马祖,受到了马祖乡亲的热情接待。期间举办了尚书公神像环岛巡安活动,沿途百姓虔诚恭迎神像的热烈场面和欢送状元船出海的盛况,使人们深感两岸的神缘密切,神文化同出一源,也进一步推动两岸的民俗文化交流,增进两岸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2006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十七日)是陈文龙诞辰774周年的日子,借着台江陈文龙纪念馆进行移位重建的契机,马祖乡亲再次召集了70余名信众,率团到陈文龙纪念馆为重建后的大陆祖庙进香祭拜。当马祖信众搭乘的“金龙”轮靠岸后,由四名壮汉抬着的神像銮驾被抬下客轮,神像銮驾在码头上被上下颠晃着,还不时地相互碰触。马祖民俗文化交流访问团领队之一陈贵忠解释说,这是海神向再次重逢的大陆祖庙、信众和乡亲问候。他表示,海峡两岸尤其是闽台之间,最大的交流团组一般都是两岸乡亲共同信奉的宫庙团组。马祖水部尚书公府祖庙在祖国大陆、两岸宗教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厚渊源,这也是闽台以及海峡两岸之间同宗同源最好的印证。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陈文龙信仰文化交流会日益频繁、更上层楼。共同的陈文龙信仰,已经使台江区陈文龙尚书庙成为连接两岸同胞亲情的一个重要纽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