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台江 | 这个码头原来有一二三四五六……
情系台江码头
江枝铃/文
夏日微风徐徐
夜色华灯闪闪
我慢步在解放大桥上放眼闽江两岸
只见
高楼林立映江面
霓虹异彩照粼波
走近闽江之心的茉莉大街,这是历史上台江码头的区域,我家住在瀛洲河离码头比较近,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会经常到这一带吃喝玩乐,并闻听观赏江边风景。台江码头曾经被福州人称做“金外滩”不为过,虽然不如上海滩寸土寸金和繁华优雅,但有虾油味的商贾云集与休闲朴素。
慢步如今的宽敞大道,回味儿时的码头景象,有太多的记忆和情愫,不变的是千年闽江碧波荡漾,变化的是两岸与时具进的风景与故事。而台江码头更是站在时代的潮头,见证了台江的沧海桑田。
台江码头是台江人的情结与缩影啊!
第一二码头是我的钓鱼场。第一第二码头是最靠近解放大桥的,上游水流下来经过桥墩阻挡后会形成回流旋涡,这种平缓的水势很容易变成鱼儿的聚集地,所以钓鱼爱好者多数会在这片码头垂钓。我父亲就是钓鱼者,特别在夏天,既是钓鱼也是乘凉。有邻居说如果能在江中钓鱼那会是何等惬意啊。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没过半个月,我父亲与几位邻居钓鱼迷一起凑上150元,真的从龙潭角牵回一条小舢板。因为这事我母亲还生气了一段时间,毕竟当时家庭并不宽裕,4个小孩每年上学的学费还是通过民间“做会”方式筹来的。不过这气很快也消化了,因为有小舢板之后钓鱼收获明显增多,有时可以解决二三天的桌上荤菜,这样就节约母亲的当家成本了。
我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所以也经常在第一二码头一带垂钓兼纳凉,平时可钓鲫鱼、鲤鱼和小白刀,洪水时上游冲下来莲鱼、黄甲鱼和河虾,最不景气时还可以钓“满蟹”和“螃蜞”。收获虽然不多但却乐在其中,陪伴着我童年的单调时光。而这个雅兴也延续下来,估计我退休后还会重返码头!
第三四码头是我的轮船情。我伯伯是市交通局所属客运公司的客轮机修师傅,七八十年代上游去闽清、永泰,下游到马尾、连江都是座客轮出行方便。伯伯就经常带点连江海鲜或闽清山货给我奶奶品尝,因为奶奶常住我家,所以我也沾光了些。希望伯伯常来既是奶奶的心愿也是我的期盼!
第三第四码头多是停靠客轮,记得当年春游秋游去马尾罗星塔和连江青芝寺都是坐这客轮去的,偶尔会恰好乘上伯伯的船,每到这时我的书包里会增添二三块蛋糕,游玩的兴致更浓,路途会更开心,因为除了看山踏水,还会收获同学们羡慕的目光。
伯伯接近退休时就意外走了,那时我还在念书不怎么懂事,没有与伯伯更多的交流,但我从伯伯赠送的蛋糕里品鉴出浓浓的亲情,回味至今!
第五六码头是我的牵手地。我老婆老家在第五第六码头的交界处,认识在台江区图书馆,由于她的身影吸引,我便成了图书馆的常客,表象的表现让她感觉我是爱学习、肯钻研、勤励志的青年,所以顺理成章进展为朋友交往了。下班送回家是那个年代的恋爱铺垫,记得当时的第五第六码头为主是货轮的卸货点,车船繁忙,有铁皮船也有木制船,货物涉及食品居多,日用品次之,再有就是建筑材料了;接泊的车辆以小货车和木板车为主要运输工具,人力搬运工需要很多,也显得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一派商贸繁荣景象。
送老婆(当时是女朋友)下班后有时也会去街边小吃店献殷勤一下,“锅边糊+油条”情侣套餐既实惠又有意义,然后再到第五第六码头吹风看江景。一年多的压马路,原先是石条的江滨路变成了柏油路,码头提升了江滨公园,民房也改建为元洪大厦,我们俩从牵手也走进了婚姻殿堂。
码头的变迁既见证了台江商贸的发展历史,也留下了我童年、青年乃至成年的心路思语。
多年来,我闲暇之余还会经常到码头走走停停,回味往夕,听闻潮声,驻足观钓,追寻船影,凝望碧波。感受着码头的呼吸,台江的脉搏以及台江人的奔跑!
而今台江码头成为“闽江之心”名片中的亮点,纳入福州市政府打造“最具特色、最展活力、最有人气的城市开放空间新地标”品牌项目,提升码头文化,并与“青年广场”相连接,追古抚今讲好闽江之心故事,让台江码头华丽转身,焕发异彩!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区作协
✦ +
+
公开征集
请大家积极报送日常新闻线索(图片、文字、视频等)至台江区融媒体中心邮箱,我们将择优刊登。
电子邮箱:
tjqrmtzx2021@163.com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