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台江 | 百年前的“黄金地”原来是TA!
福州自古以来就是“海滨邹鲁”、“东南都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窗口。位于福州南面的台江区,素有“福州商魂发源地”之称,是福州的商贸中心。一部台江史,半部福州商贸史。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宋朝龙昌期的这句诗道出了历史上台江的商贸盛景。
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
台江的商贸发展历史吧!
合沙成陆 商港勃兴
古往今来,台江的发展与水密不可分。唐及五代时期,台江是个江边沙洲,商船进出福州,多在台江始发和停泊,而当时的上下杭也是一片汪洋。
上个世纪初闽江与内河水系互通,闽江发洪水时,上下杭也常常内涝
北宋元祐年间,瀛洲、苍霞洲、义洲、帮洲合沙成陆,逐渐形成南台(台江)港。南宋时期,台江河口地区是福州对外港运中心,先设“临河务”、后建税亭,向往来商船征税、抽税。宋时,福州城内有“西市”、“东市”,东市位于台江河口附近,主要承接东面海上来的货物,历史上的南公河口地区“繁华殷盛,曾为全城之冠”。
航拍南公河口街区 叶诚/摄
到了明代,因泉州湾逐渐淤塞,许多海外贡船选择南台港作为停泊地点。明成化年间,朝廷将福建市舶司由泉州移至福州,并在河口琯后街设进贡厂柔远驿,用于接待琉球贡使及商人,河口一带成为专事中琉朝贡贸易的口岸,台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集散地。
柔远驿
明代是南台港对外贸易的兴盛时期。明弘治年间,为方便对日本、高丽及东南亚诸国,特别是对琉球国贸易的需要,督泊太监邓原在台江河口尾开凿人工河道“直渎新港”,直通闽江,海外贡船可从闽江口直驶新港。明朝周仕谐在《钓龙台》一诗中写道“近市鱼盐千舸集,凌空楼阁万山低”,形象地描绘出明代南台街市繁荣的景象。
千年商埠 繁华盛景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台江成为全国木材、茶叶、菇笋、纸张及洋货的集散地,洋商、买办、洋行汇聚码头,福州十邑、福建上下四府的商户和各省商帮遍布上下杭。
1867年的台江码头,依稀可见曾经的台江繁华
清末到民国时期,台江商贸发展进入黄金时代,上下杭地区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往来福州的商船多停靠于此。当时的上下杭被商人们奉作“黄金地”、“聚宝盆”,最鼎盛时曾聚集商户260多家,会馆10余所,钱庄、当铺110多家,经营货物达500多种,咸康参号、罗氏绸缎庄、黄恒盛布行等传奇商号纷纷涌现!
上世纪四十年代台江码头街景 平安台江/图
在过去,台江不同地区的主要贸易行业也有所不同。如上杭街以纱布、颜料、中药材、百货、茶叶、糖类、海纸、钱庄、南北京果行等行业为主,是“上四府”延建邵汀商人的聚集地;下杭街以茶栈、银行、钱庄等为主,是“下四府”福兴漳泉商人的聚集地;帮洲以粮食业为主,是福建重要的粮市,有数十家粮行;义洲以柴行为主,鼎盛时聚集了30多家;中亭街主营鱼货;后洲桶街盛产木桶;洋头口多土人仔泥塑店;洋中亭多贩卖油纸伞的商铺......
小商铺 亦能推动大发展
在商贾云集的台江,除了如雷贯耳的富商巨贾外,还有许许多多散落在街巷的民营小商铺,他们多分布在龙岭顶及隆平路一带,是台江商贸印记的重要组成。
龙岭顶片区
还有一些小型的临街店铺如隆平路79–95号,为民国砖木双层结构,虽历经百年沧桑,透过这一砖一瓦仍依稀可见民国时期民营小商铺的风貌。
台江商人们曾在福州商贸史上
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商行老铺
更是台江商贸繁华的
见证者、活化石
今天的台江
正在加快产业现代化
大力推动商贸转型升级
续写千年商埠的兴盛繁华
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台江人民
也正奋力谱写台江发展新篇章
未来值得期待!
本期话题
第五期带大家回顾了
台江的商贸发展历史
你们还记得
台江的哪些老商铺呢?
其中有什么有趣的回忆吗?
快来留言分享一下吧~
台融君会随机抽取3位幸运儿
送上【福州台江旅游地图拼图】一份
快来参与吧!
(参与时间截至1月7日18点)
来源:区文体旅局、区博物馆、区融媒体中心
✦ +
+
公开征集
请大家积极报送日常新闻线索(图片、文字、视频等)至台江区融媒体中心邮箱,我们将择优刊登。
电子邮箱:
tjqrmtzx2021@163.com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